自己保持冷静,警示自己,能一举夺魁是因为自己本就是成人,自制力比同龄人强……
但他也不是一点自豪之情都没有的。
县试的难度虽然不高,但也不是没有考一辈子都考不上的考生呀。
而且贾璋前世虽然在内书房读过几年书,但是内书房教导得都是制诰判表的写作方式与忠君爱国的典故,这些内容都是在培训他们这些太监为皇帝服务的能力,和科举考试并不相关。
所以他也是从头开始。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很不错的结果,这当然是一件令他感到愉悦与骄傲的事情。
贾璋他虽然是再世之人,灵魂无比成熟,但也为此欢欣鼓舞。
况且蒋先生说过,国朝自有惯例,县试案首的文章只要过得去,府试的时候都是必定会中的。
就连在院试的时候,案首被录取的几率也会比其他的普通考生高很多。
诚然,这纯粹是官场的潜规则——府台和学台们会给下面的县令面子,不会让他们看重的案首连个孙山都取不中,跌了对方的面子。
但不论如何,贾璋他得了案首,功名已经稳了。
至少,他会得到一个童生的功名。
因为稚龄中了案首,贾璋确实得了一些好名声。
毕竟,他不过垂髫年纪,就能够高案首,这不是神童是什么?
宛平知县王畿为了他屁股底下那把椅子的安稳,素来做事谨慎。
每年有高官贵胄出身的学子来宛平参加考试时,王畿都很“公平”。
要么就铁面无私谁都不帮,要么就“平等”地给“每个”贵胄子弟都加分。
无论王畿今年选择了哪一种方式应对这场考试,贾璋的成绩里都没有太多水分。
毕竟除了贾璋,今年也不是没有别家的高官子弟参加宛平县试——对方的爹可比贾赦强,在朝里还担着实职呢,不也没有成为案首?
而且县衙外还张贴了前十名的卷子副本,众考生中有亲自去看榜的,看了贾璋第二场的四书文后全都心服口服了。
人家还是垂髫小儿,文章就写得提纲挈领,比你一个二十多的人强多了。
你还好意思去质疑人家?
若真那般做了,可真是羞煞人也。
一时之间,贾璋颇得了一些神童名声。
这也是正是蒋凤举和贾璋两人想要的东西。
文官素来注重清名和文名,提前攒些好名声,只会是好事。
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考官也会把士子名声作为最后排榜的参考依据——如果你才名满天下的话,考官也要考虑不录取你会带来的反噬。
京中勋贵人家也颇有些羡慕荣国府。
先出了一个十四岁进学、弱冠中举的贾珠,后又出了一个中了案首的贾璋。
后辈如此出色,便是他们家文字辈的男丁没用也没事了。
未来的荣国府,靠着这两个孩子总是有希望重振门楣家声的。
第23章 横生压力焚膏继晷,主仆二人浅论偏心
荣国府大房的人对贾璋考中案首一事感到万分欢畅。
二房的态度则截然相反——就像大房的人很难因为贾珠中举而喜笑颜开一样, 二房的人也不会因为贾璋中了案首而感到欢喜。
王夫人很不高兴,贾政虽然没多说什么,却也重新盯上了原本已经被他放弃了的宝玉。
王夫人心疼得厉害——珠哥儿出息就行了, 何必非得为难她的宝玉?
宝玉是被神仙眷顾的人,未来必有前程, 哪里用得着苦哈哈地去考试?
贾珠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心理压力。
王夫人在荣庆堂见到大房一家四口和老太太其乐融融的场景后, 心里产生了危机感。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