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8(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平了,按照彼此的战斗能力农耕基本是很难打得过游牧的,因为游牧是赢一场就是赚,而农耕是怎么赢都不赚。

今天来说一下汉匈之间最坑的一点——时间线不等。

文中说汉朝秋收时候匈奴入冬的确是如此,现代气温变暖的情况下,内蒙古以北差不多10月就已经可以判定入冬了,我估计如果是气温更低的西汉……可能9月差不多匈奴人就没事干了。

他们一般是7/8月疯狂放牧,晒草储粮,然后9/10月开始就到处游荡,准备入冬。

对于老婆孩子们来说,这时候家里头的壮劳力基本是没有用的,吃得多,干得少,如果出去抢一把还能赚回来一些,不在家除了降低安全度以外,好处多多。

所以一到汉人的秋天,匈奴就来打谷草了。

这一点就让汉人很烦,因为他们会猫着你秋收时候来,古代秋收一般会持续大半个月,粮谷入仓前还必须暴晒否则容易发霉,这时候每一步都是需要劳动力的时候。

匈奴就在外头候着你说当地官员敢掉以轻心吗?他们肯定要调动人守门,如此就会影响秋收。

所以大司农的意思就是,你们匈奴不是神出鬼没吗?我们就找个时间点让你们必须来,来往多了什么秘密都藏不住。

而且你可以派小批人来交换货物,但是肯定会有大批人接应,否则东西被抢了都不知道。

当然,基本上是免不了被抢的,部落间抢来抢去关系可不就不好了吗?一不好就会生出抱怨来,一抱怨就有汉人动手的地方啦!

噫——这个老头子好坏啊!

第47章 大汉华章(45)

好吧, 其实根本没有选择啊!

既然要答,那就必须好好答,要又快又好, 否则多丢脸。

这道题靠藩王本人肯定是没办法答出来的,必须召集小朝廷开会集思广益才行。

刘启此举, 可谓无本买卖。

天下名士愿意投奔朝廷的并不在多数, 还有许多留在家乡,一则是观望朝廷, 二则也有不愿离乡之故。

这些人没有在京城扬名, 在当地却小有名气。还有不少就是诸侯王的幕僚。

如今刘启一番“问策”于诸侯王, “对策”的可不就是汇聚了一个封国智慧的小团队吗?

藏拙?不存在的。

人活一张脸,诸侯王们纷纷表示,总不能被隔壁那谁和那谁谁谁比下去不是?想, 贴榜子、开小会、讨论争论辩论,不管怎么样都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来!

这样不淡定的基本都是叔伯辈,刘启的儿子兄弟对于这问卷只感觉又陌生又熟悉。

没错, 上次自己也被问了一遭,现在怎么又来?

这难道是今年的新流行?对了, 说起来小九去年就藩, 的确可能学到了这一招。

最晚就藩的刘彭祖听闻这个消息后沉默了下,最后什么都没辩解。

哎, 兄长们继续苦恼,之前弟弟的问题他们还能随随便便地敷衍一下,但是对于老爹的问题可没法子敷衍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