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9(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锦城这边需要的也不是什么细腻婉转的镜头语言,只要看起来锦城很厉害,锦城的川菜很厉害,那就够了。

贺飞文的工作可谓是轻轻松松。

快的话小一周,慢的话半个多月,也就拍出来了,到时候台里能交差,锦城这边也满意,共赢!

可偏偏贺飞文是个死脑筋。

作为京城影视学院出身的学院派,贺飞文在读书的时候曾经看过不少纪录片。

《伍德斯托克》、《非洲之角》……这些全球闻名的纪录片深深地影响了贺飞文。

没错,贺飞文不是什么电影迷,对这两年的电视连续剧也反应平平,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纪录片铁杆爱好者!

纪录片这种东西,只有大电视台才会拍,所以毕业后,贺飞文想都没想,就进了中央台。

他励志要成为和那些传奇导演一样的人物,他想要在国内拍摄同样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记录国内的社会变迁,人文历史。

这个梦想实现不了。

他拍的每一部纪录片,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都必须遵守台里的风格。

而台里的风格,就是四平八稳,不需要个人表达,只需要千篇一律的庄重、和谐。

说白了,领导只想要一个科班出身的导演来拍样板戏。

最后拍出来的成片,说实话贺飞文自己都不乐意看,全是解说加上固定的镜头,一个片子看下来,他自己都想打瞌睡。

无聊,非常无聊,炒菜的厨师无聊,他也无聊,摄影师也无聊——观众能喜欢才有鬼了!

领导都让贺飞文活络一点,别犟骨头。

“你别想那么多,不愁销路,不愁平台,只要能完成任务就能旱涝保收的工作谁不乐意做?这好事你是运气好,摊上了,就别跟自己较劲了。”

多年交情的摄影师也说:“咱们这么拼又没用,纪录片这东西,拍出来就是完成任务的,贺导,你较劲也是白搭,纪录片这东西就没人爱看。”

贺飞文知道背地里有很多人说他做事不圆滑,连这点场面工夫都做不来,不知道变通。

可有什么办法呢,他一开始之所以走上导演这条路,就是因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当年毕业作品他甚至都是做的纪录片,穷得啃馍馍,喝冷开水,硬是一个人把片子拍出来了!

在贺飞文眼里,纪录片不应该是像现在一样,收视一潭死水,台里也是边缘化。

说什么纪录片这东西压根就没人看,花那个心思完全是浪费台里的预算。

贺飞文心里堵着一口气,他想拍出一部真正好看的纪录片!

不是冷冰冰的记录,而是一部真正让人喜爱的影片,一部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好片子。

纪录片如今就是个配盘的,有人来找台里拍就不错了,谁关心什么好不好?

台里见贺飞文死犟死犟的,大手一挥,指派了个制片人过来,让贺飞文和他搭档。

这个叫周怀峰的制片是这两年才受到重用的,对纪录片的定位,周怀峰和台里的意见一致。

“贺导,之前台里是怎么交代的,咱们就怎么做,任务完成要紧。”

任务,又是任务!

周怀峰天天把这些东西挂在嘴边,他简直就是贺飞文最讨厌的那类人。

贺飞文当然不肯同意,他这次打定主意,是一定要做点不一样的东西来的。

他不难为别人,只难为自己。

就当自己是个排头小兵,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