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自负得性格;
也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担心禅地用秦礼会被儒生嘲笑,所以才赶走的他们,这种观点就认为秦始皇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毕竟周时,各诸侯国都认为秦人是蛮夷,大秦礼仪始终被当时的东方文化所鄙视。
不过,如今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上面这两种猜测,嬴政不用周礼坚持用秦礼只是因为一点,他觉得秦礼更好。
嬴子瑜觉得有这样改变的原因多亏了她时不时在自家大父身边夸奖,潜移默化的改变。
嬴政笑笑不解释,看到真实的儒生,看清真实的周礼,看明白周的兴衰,一统天下的嬴政已经对曾经的齐鲁文化祛魅了。
这个时代是他的,他将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他的印记,这片大地必然要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址?发?布?y?e?i????μ???e?n??????????⑤????????
按照秦礼来看,禅地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颂祭文,然后将祭天册文用金线缠绕,用金泥塑封,盖上玉玺之后放入铜盒之中,埋于地下才算完成。
历来祭文无不是歌功颂德,彰显君王威仪,或是感念仙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些。
所以即便这祭文没有固定的模版,即便祭文他们都没有看过,各位大臣还是没有特别担心的。
有的甚至在心里觉得,今天的禅地比昨天的封天顺利太多了。
只是可惜他们还不知道即将要面对什么惊喜。
嗯,也许是惊喜。
嬴政按照要求走上诵读祭文的台子上,打开了文册。
在非常模版化的祭文中,一些人开始昏昏欲睡了,一些回忆过去的荣耀和他们关系不大,展望未来的征程有头顶大佬顶着。
只是这祭文越听到后面越不对劲,尤其是听到嬴政开始夸奖自己的孩子了,是每个有所成就的孩子都夸了一遍的那种。
当然这种炫耀孩子的做法当然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夸儿女都是一句话带过,就连太子扶苏都只分到了三句话。
只是对扶苏女儿嬴子瑜的夸奖则非常多,有种前面的夸奖都是为了抛砖引玉。
什么“少聪慧,有大志,能文能武,有济世安民之才。”
什么“孝悌仁爱,宽厚仁慈,赤子之心,有忠义贞信之德。”
当然这些他们都还能给自己洗脑这些都是合理的。
但是什么“福星转世,得仙人教化,人在则可以保大秦百世无忧”就夸张了吧。
到这里一些聪明人就反应过来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祭文,而是一份立储诏书,还是在皇天后土面前过了明路的立储诏书。
果不其然,嬴政最后一句话印证了他们的猜测,“扶苏之女子瑜,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可立为皇太孙,后继位为三世皇帝,以承大秦百年基业,威服四海。”
这时候群臣都被嬴政这一招打的措手不及,愣神在原地,这就不对了吧。
“自古以来,如何有女帝?”
嬴政回答,“自古以来也没有皇帝,寡人能创皇帝,为何不能立女帝?”
当然不可以!
这不是皇帝是谁的问题,这涉及到了立储,君上不经过群臣商议就一意孤行的下发诏书,以个人喜好左右朝堂政事,与那暴君何异?
更何况这还不是普通的政事,这涉及到立储的问题,三代皇帝的确立啊,里面的政治利益有多大在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这时候,在场的很多大臣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对不能让嬴政把这封诏书推行下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