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瞬息万变, 兖州的现状如此形容丝毫不夸张。
东郡的兵力没有入场的时候,青州的黄巾贼和兖州境内的黑山贼想打哪儿就打哪儿,州牧来挡就杀州牧, 国相来挡就杀国相,愣是打出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气势。
各郡国主官都被吓破了胆子匆忙逃离,贼寇来去如风不会对在某一座城下死磕, 只要紧闭城门就能躲过一劫。
世家大族躲进城里还有私家部曲, 至于城外没来得及逃的百姓, 那就只能看命了。
进犯兖州的黄巾贼多是贫苦出身, 他们本身就男女老少都有, 劫掠村寨也不怎么杀人, 他们更喜欢抢完之后让村人加入他们的黄巾大家庭。
不加入就是死,百姓为了活命也不得不随他们一起落草为寇。
反正官府不管他们,加不加入黄巾对他们而言没有区别。
黄巾贼一个个的跟蝗虫似的,庄稼还没熟就被他们薅的一干二净, 连颗谷粒跟野菜都没给他们留。
加入黄巾贼可能还有活路,不加入就算没被杀死也是饿死, 傻子也知道要选哪个。
不然还能怎样?指望官府救济?
算了吧, 等到官府想起来救济他们坟头草都三米高了。
盘踞兖州的黑山贼和黄巾贼不是一个路数,他们多是不想过安生日子只想烧杀抢掠的恶匪,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百姓更是没有活命的可能。
黑山贼和黄巾贼作风迥异,曹操和孙坚对待不同的贼众打法也不同。
对黄巾贼是一边揍一边劝降, 对黑山贼是毫不留情全部剿灭。
青壮劳力很值钱, 只要不像黑山贼那样无可救药, 能打服一个是一个。
在真正的精锐面前,贼寇的战斗力和拿着农具的老百姓没有区别, 短短不到一个月,没有粮草补给的各路贼寇就只剩下跪地求饶的份儿。
恰在此时,本该在豫州的颍川太守荀晔不忍兖州百姓受苦受难,不顾危险潜入敌营劝降贼首,最终不费一兵一卒说服了兖州境内贼众最多的几伙黄巾贼。
乌程侯那里打的生猛,苑陵侯这里劝的火热,明明是兖州的事情最后愣是被两个豫州的官给处理了,他们兖州的官员不要面子的吗?
眼看着贼寇被乌程侯的精兵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威胁最大的几支黄巾也被劝降,躲到陈留的各郡国主官立刻支棱起来觉得他们又行了,于是二话不说都跟没事儿人似的返回自家地盘整顿兵马气势汹汹的清剿境内残存的贼匪。
兖州的事情他们兖州的官自己来管,不需要豫州的官员越俎代庖。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偌大的豫州不够他们出风头,非要来兖州显摆他们有能耐咋滴?
帮忙归帮忙,但是客人要有客人的自觉,喧宾夺主可不是什么好习惯。
地方官好了伤疤忘了疼,或者说,利欲熏心不要脸,生命收到威胁的时候说跑就跑,感觉威胁消失了又装腔作势的回到本该他们守护的城池里惺惺作态。
可黄巾贼也不都是想求和的,还有一部分硬骨头到目前为止宁肯饿着肚子挨打也不肯服软。
那少部分硬骨头看到官府的反应勃然大怒,他们打不过孙坚的兵还打不过城里那些见贼就跑的废物?
兄弟们!抄家伙干他们!
一片混乱之中,兴冲冲觉得贼寇已是强弩之末要表现一番的太守国相们又阵亡了好几个,想必他们死前一定很后悔为什么没能早点明白“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强弩之末的贼匪更猛”的道理。
坏消息:兖州不光没了州牧,连太守国相等郡国主官也仅剩不到一半幸存。
好消息:最后那几伙硬骨头黄巾贼打了胜仗气顺了,扭头干脆利落的举起了白旗。
幸存的几位主官:???
故意的!他们一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