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5(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汉军异动的消息是在数日后被紧急送入的洛阳, 并经由特殊渠道直入宫掖。因为两国交战的气氛日益浓厚,这种关键的线报可以跳过所有的正式流程,只要经过最简单的核检, 就能直接送至御前;而这样大费周章送进来的情报,确实也对得起如此郑重其事的价值。魏帝只是看过一回, 立刻就派小黄门密诏侍中近臣, 入内共议军情。

按照往日的惯例, 被召入宫中的是常年随侍御驾的中书监刘放及中书令孙资;依仗在潜邸中谨慎侍奉多年的情分, 这两位与皇室“情好日密”, 才有资格在天性聪颖而多疑的少帝面前大胆议论两句政事;虽然如此,在他们奉命传阅完情报以后,依旧是面面相觑, 愕然不语,直到片刻之后, 地位更高、关系更近的刘放终于壮起胆子, 低声开口:

“葛氏——葛氏是要提前动手了么?”

是的,被紧急送入的情报堪称千头万绪, 琐屑冗杂, 但大致梳理之后, 仍然可以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西川动员的速度在明显加快,沿线粮仓被严密封锁, 预备部队集结完毕, 大型的攻城器械亦基本运输到位——换言之, 万事都已经筹备齐全,俨然是要迅速动手, 大动干戈的架势了!

——但这怎么可能呢?

兵法中有正有奇,有明有暗;出于诡道的奇兵可以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 大张旗鼓猛搞战略诈骗,横竖成不成都是那么两三竿子;但倾国之力以小搏大,动用的就必须是最严密、最谨慎的“正兵”,绝不允许在流程上出一丁点的纰漏。在这种大规模作战中,双方的军事力量及动员目标都极为清晰,以至于军队一旦开拔,就绝没有任何掩盖的可能。西川可以通过中原的粮食收成与人员调动预估魏国的战争潜力;洛阳也可以根据蜀锦的贸易数额及人力资源猜测诸葛氏行动的时间点——而迄今为止,这种预测都是若合符节,根本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当然,理论上讲,军队的流程毕竟是人定的。如果诸葛氏一意孤行,也不是不可以强行提前预定流程,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但主观意愿终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大规模用兵又是最冷酷、最避不开客观规律的活动——就算军队可以提前调动,沿途的后勤又该如何筹备?就算拼死拼活挤出了供应,沿途人手的磨合、紧要工事的修筑,难道也能从天上掉下来吗?战争是丝毫开不得玩笑的精密行动,中间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的很可能就是全盘的崩溃——这是连年轻的大魏皇帝都完全明白的道理。

所以,这到底又是什么情况?

如此沉默片刻,魏帝轻声发问:

“两位以为,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

刘、孙两位并没有立刻开口。当然,这也是正常的。如果是平时指点江山品评人物,他们绝不会放过这样明显的疏漏,一定要嘲笑情报里那个敢于擅自更改军事计划的蠢货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妄人。但现在——现在,如果嘲讽西蜀的诸葛亮是“妄人”,那似乎又太——太过于自信、太有魄力了一点。

诸葛亮是妄人吗?三分天下之后,中原西蜀打了十几年的嘴仗,除主君刘备以外,主持内政的诸葛氏基本就是曹魏高官集火的重点,大会批小会骂,从出身攻击到家世,从家世攻击到人格,骂他“乡野村夫”者有之,骂他“不识顺逆”者有之,但从来没有人批他“才疏学浅”、“欺世盗名”;这当然不是因为曹魏保持着什么有所不为的君子风度,而纯粹是事实所逼的迫不得已——你当着天下的面骂诸葛氏没有才华,你猜丢脸的是谁?

所以,即使是在最隐秘、最幽深的君臣对谈中,曹魏的近臣也绝不敢打破那个质疑诸葛氏的思想钢印,生怕会招来君主本能的鄙夷,将来失去重要的信任;中书令孙资犹豫少顷,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