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萧云徊兀自左右互搏的那一周里,袁恒宇在于冠朝的压榨下,度过了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三小时的七天。
起因自然是开年后那次例会,导师随口确立袁恒宇硕士期间可以深耕的方向,那之后,他与导师邮件往来十几个回合,深度细化硕士论文命题。
导师直言不讳,他们实验室在NeRF优化方面尚较薄弱,希望尽快有一组能展示的实验数据,而袁恒宇的硕士研究,可以在此交叉中深化。
涉猎这个领域,自然增加与于冠朝的正面交锋几率,那是当时的袁恒宇,不曾想到的。
于是,于冠朝借由此事,假导师之名,更方便地利用袁恒宇,今天让他跑数据,明天让他做优化,诸如此类。
接到萧云徊电话前的两周,袁恒宇正应于冠朝要求在做一个优化实验,于冠朝将自己的部分工作划拨给他,要他数据清洗、代码优化和实验跑通,完成时间在周五的下一次组会前。
依照袁恒宇当下的学术素养,他自然知道如此任务早不是一个硕士能够负荷。
他试图和于冠朝争论工作量,并要求于冠朝明确修改方向和实验设定,但于冠朝只是含糊其辞。
不善社交如袁恒宇,也不难看出,于冠朝在故意刁难他。
袁恒宇十分讨厌于冠朝,所以他不想输。
从接到任务后,袁恒宇又变回研一那个天天熬夜跑实验的拼命三郎,一边苦查相关文献,一边改代码调参数,一肝就是整两周。
杨童则自告奋勇担任袁恒宇的助理,在一旁查文献打下手,兼端茶倒水添咖啡,每日雷打不动坚持到凌晨两点往后,堪称迷弟之典范。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实验中,袁恒宇发现,原本于冠朝主导使用的方法收敛速度较慢。
依据近半年阅读的文献,他尝试用其他方法提升渲染速度,居然大获成功。
他还把原来的算法换成更接近人眼感受的方式,意外发现画面中的细节变得更加清晰,连立体感都逼真许多。
到了周五组会,众人各自汇报,导师旧事重提,提问于冠朝该项目优化进度。
于冠朝总结道:“这项目由于和恒宇的研究方向交叉,我将内容接近的部分交给恒宇负责,方便他推进自己的研究进度。只是,他目前还在调整,可能因为代码有些地方没对齐,进展有些缓慢。”
网?址?发?布?y?e?ī????ū???é?n?②?0???????.?????m
一办公室十几号人,分成两幅嘴脸,一边嫡系师兄姐们,表现出理所当然的看戏神情,另一边新晋搬砖一线劳动力,无不流露扼腕唏嘘。
唯有杨童,倚仗与袁恒宇形影不离,知道袁恒宇艰苦卓绝的超前进度。
他遮遮掩掩给袁恒宇一个眼神,表达无限期待和无声支持。
他的精神补给包才发射到半空中,便听袁恒宇打脸于冠朝:“我昨晚已经跑完了一组实验,优化后模型收敛速度从4分钟缩短至3分30秒,渲染质量在细节保留、边缘平滑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说话间,他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对比可视化放出来:优化前,细节模糊,边缘噪声;优化后,边缘清晰,风格自然,并且,帧率更快,延迟变低!
杨童握起拳头,在桌下做出一个隐蔽的奥利给,意外发现邻桌博一两位新生黎菲菲和李诚,竟和他隔空互奥。
导师细致地端详了袁恒宇的对比,抬手握住下巴一番思考,提点过后,毫不吝惜夸奖:“这个方向很好,恒宇你继续改进,”话说到一半,导师的脸转向于冠朝:“你也多帮恒宇看看。”
于冠朝脸色瞬时煞白,他强忍不悦,对导师点头称好,并微笑望向袁恒宇,展现友善。
谁知袁恒宇面无表情也不对视,默默低头记录刚才导师提出的建议方案,丝毫不打算粉饰太平。
导师似乎也洞悉整个团队些许剑拔弩张,但这显然不是他要关心的事。
他鼓励袁恒宇:“加油,争取暑假前用这个方向写一篇论文,投年底的国际会议。”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