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葡萄牙人并无交集,他……”
说到这里,他也顿悟了西班牙人、倭寇、倭国三者的联系,一想到孟谦安身上“通倭叛国”的罪名,贺郎平便又沉默了下去。
他虽一字未说,可柳元洵却敏锐地察觉了什么,“难不成,孟谦安没有……”
孟谦安通倭是皇上定得罪,证据也被摆在了台面上,除非有新的证据来为他洗白,否则,就算是柳元洵也不能说出后面的话。
可若没有通倭,那八副图又是哪来的?
隐约中,柳元洵彷佛又看见了孟阁老那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像是默认了一切罪行,又像是接受了一切栽赃。
其实孟家的覆灭,是必然的结果。
作为替先帝捞钱的人,孟谦安知晓了太多内幕,为了皇家尊严和皇权稳定,他从踏上这条路开始,就注定不会善终。
而孟阁老的根基,也已经深到了常人不可想像的地步,作为先帝在位时的重臣,他的门生与党羽早已威胁到了柳元喆的统治。
人站到了一定的高位,走与不走,往何处走,都由不得自己了。就好比孟谦安,他已经一脚踏进了泥潭了,成了“自已人”眼中的领头人。
有的钱,他不想拿也得拿,因为他不拿,底下的人就不敢拿,可底下人拿不到钱,凭什么为你办事,为你消灾,为你保守秘密呢?所以他只能拿,他不仅得拿,还得拿最大那的那一块。
十年前的账册,或许与先帝有关。近十年的账册,可就只与孟家有关了。
孟家被汹涌的人潮裹挟着不断向前,又在向前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党羽与权势,整个孟府就像是越滚越大的雪球,只有将它彻底击溃,方能停止向前。
只是,有些罪名能拿到台面上讲,有些却不行。这种时候,通倭便是最恰当的由头。可不管事实如何,此事都已盖棺定论,旁人再无置喙的余地。
“贺大人之前说,账册可以重见天日,但不能是现在。意思是,研发炮台的现在?”
见贺郎平点头,柳元洵接着问道:“但是孟谦安与此事又有何关系?”
贺郎平是江南总督,职权并不低,何至于要到依赖孟谦安的地步?
“因为钱。”贺郎平说得很直接,“有了孟谦安的钱和人,我才能继续研发火炮。”
他曾多次向朝廷呈递奏摺,说明火器炮台的重要性,一面希望由朝廷出面,借外交大臣之手从国外购买一批器械;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天雍能重视起这方面的发展,不要被时代的洪流冲垮。
可他递出去的摺子总是会被驳回。
并非上头的人愚昧自大,而是贺郎平的个人目光,与当下的国情出现了分歧。
一来,研发火器的目的是为了打仗,可除了江南沿海一带外,天雍的战场从来都在草原的马背上。在这样的战场上,目前技术下的火器几乎毫无优势,再加上火器与弹药的高额成本,使得朝廷不会、也不可能在火器制造方面拨款。
二来,出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制,朝廷不允许民间私研火器。可众所周知,民间才是天才辈出的金鲤池,限制了民间的研发,也就限制了火器的革新,以至于天雍最先进的火器技术,始终被少数人垄断。
而被天雍国情限制的东西,孟谦安却能填补。
钱,他有。
人,他亦有。
因着孟阁老在朝堂的根系,他甚至能将火炮部门里的人才,原模原样地拷贝来一批。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