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其他盐铺都有卖,拿队伍排的老长了。”
“只有张家的盐铺没有,其他家都有,双胡街白家的铺子离这不远,全是人,我看到买到新盐的了,比这白多了。”
“现在再不过去,待会买不上可就迟了。”
这位好心人的话音刚落下,原本一脸颓废的百姓眼睛都亮了,都顾不得这消息到底是真是假,一窝蜂的往双胡街跑。
脚程快的,疾步过去时,看见白家盐铺门前黑乌乌的一群人,两眼一黑,牙都快咬碎了。
他可是一大清早就出发过来了,原以为张家这种大盐铺里会有新盐,浪费了不少时间,结果等了个屁。
李大牛率先过去拍拍前面的人问道:“老乡,这里是不是有新盐卖啊,刚刚我在张家拿排了半天,那伙计拿我们逗趣呢,可真是被气死了。”
前面的汉子看见他手里递过来的农家零嘴,顺手接过来:“有的有的,不仅这白家盐铺,黄家和魏家都有卖新盐,不过人都一样多,我们家昨个就买了,我娘说买少了,让我今个再来,你就放心好了。”
“那就好那就好。”李大牛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张家那么大一个铺子,怎么这都没有,那伙计还一直狡辩,说自己这就是新盐,哄骗了不少人呢。”
“要是这新盐好,以后我们家买盐,就来这双胡街了,也省得被人当成傻子骗。”
122
第122章
郑家之事,以一个不算意外的方式结束,就算最后案审结果出来,好似达成了一个意外的平衡,但实际上,白家在此案中所遭受的名誉损失,是不可预估的。
尤其是在白家子弟心中,经商不过是最为下乘的无奈之举,读书科举,入京做官,才是正道。
殊不知每年举办的科考,多少白家翁还是抱着无限的决心,踏入考场之中。
能生在白家,拥有读书的资格,本身就已经比寻常农家子弟幸运无数倍,只要是适龄的孩童,哪怕是旁支,都能送去白家的族学读上几年书。
有天赋毅力者,走科举路;脑袋愚笨,不是读书这块料的,在学堂待个两三年,认得些许字后,就送去下面的产业上手学做些事情。
可能是整个家族对于科举的推崇,哪怕是不读书的白家人,说起科举做官,那都是头头是道,心有戚戚。
科举最重要的,除去学识之外,便是名声,张家这一手栽赃陷害,直接算是切到白家的命脉雷点,之前没有动手,不过是在隐忍观望罢了。
以新盐来做为开刀的口子,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当然,也是试探的开始,那位许知州找上门谈合作,是意外,也是正有此意的顺水推舟罢了。
许行知在茶馆喝着清茶,依旧能听到楼下说书先生滔滔不绝的讲着江湖演义,后排放着的几条长凳上,被人挤的满满当当的。
沈允来的稍晚了些,还做了些伪装,虽然没有过于夸张,但不算特别熟悉的人看见,一时间也认不出来。
“没想到啊,沈公子还有这门手艺。”许行知边给她斟茶,调侃道:“每一次都能让我耳目一新,是我赚了。”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