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7(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直到向英说,梁万不参加高考,否定了这一猜测,大家伙儿才回过神儿来,也对,韩家的伙食一直都挺好,也不是这几天才突然舍得在“吃”上花钱的,倒是他们想多了!

有人不免感慨:

“老丈人的事业一帆风顺,媳妇儿也是能拿大几十工资的能人,闺女也不是要人寸步不离跟着的年纪了,难怪梁万不去参加高考呢!这么美的日子,搁我身上,我肯定也不愿意去吃学习的那份儿苦!”

不是人人都长了个聪明脑子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当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只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痛苦紧绷的脑力劳动之间,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罢了!

“没出息!上大学多好啊!有些人,想参加都没机会,偏偏有的人,有机会却不珍惜,这叫什么?这叫不求上进!现在看着是挺好,你再往后看看呢?我就不信,时间一长,他还能不遭人嫌弃。”

谁啊?说这种话,也不怕韩家找上门儿来!

大家的目光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一看,哦,原来是邹大姐啊,那没事儿了!

这几天,她可没少跟大家念叨家里的事儿,她闺女是70年下乡当知青的,在农村的日子实在太苦,时间一久,没扛住,就跟大队会计家的儿子结婚了。

当初,选了这个丈夫,多多少少,是冲着他家在大队里的地位,只是,当时有多么庆幸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现在,就有多么后悔了。

原因无他,农村人也不傻,你一个已经结婚生娃了的媳妇儿想去考大学?那万一你一去不回了呢?

比起有个大学生儿媳妇、带着全家人进城,邹大姐的亲家更想让儿媳妇留在村里,哪怕日子没有那么好,但至少也能过得去,而且,他们还不用担心儿媳妇跑了!

所以,为着高考报名的事情,邹大姐的闺女已经跟婆家干了好几架,邹大姐本人同样是气得不行,不遗余力地在这些街坊邻居面前宣传她那好亲家的“丰功伟绩”,恨不得让那一家子这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有的人撇撇嘴,整天听你说心疼闺女的遭遇,觉得闺女是被婆家耽误了,要不然,肯定能考上大学。

那当初下乡的时候,怎么不见你想办法把闺女留在城里呢?

那当初闺女下乡以后,怎么不见你每个月都给她寄一回东西,让她在农村的日子好过点儿呢?

那她婆家拦着不让她报名参加高考的时候,怎么不见你带着俩儿子直接杀过去、给闺女撑腰呢?

现在倒是跳出来、替闺女感到可惜了,哼,也就是嘴皮子功夫最利索罢了!

大家不怎么看得上邹大姐的做派,却也不会当面跳出来得罪人,嘴上就用“嗯”“对”“是”这些词儿应付着。

直到,左家婶子走过来,眼珠子滴溜溜地转,提出了个建议,大家这才“怦然心动”起来。

“韩菁那丫头可是大学生,学习好着呢,她男人不打算参加高考,但咱们家里总有一两个孩子、想去试试,既然这样,咱们要不一块儿去韩家说道说道,让韩菁给孩子们补补课,这样,孩子们能考上大学的把握不就大了吗?”

左家婶子,毫无疑问,就是在韩家人身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左家大儿媳妇钱三妮同志了。

由于她家大儿子已经娶上了媳妇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