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2(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韩学礼把梁万的建议记在了心里,又特意让秘书去打听了下安城目前卖山货的店铺或小摊儿,卖的山货都有哪些种类、分别卖多少钱一斤、主要是什么年龄段儿的人在买。

确定这门生意可行后,他才打了通电话,让妹妹带着俩儿子、尽快抽空再来一趟安城。

这时候的电话都是要经过话务员转接的,这么重要的事情,就在电话里说,能不能说得清楚明白都不一定,还有可能被别人听了去、生出点儿想法来。

韩二姑还以为是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儿、大哥大嫂都拿不定主意了,心里一慌,该不会是爸妈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病吧?

不应该啊!上次回安城见到他们,老两口看上去身体挺硬朗的,这才过了多长时间?

说是抽空,但韩二姑当天晚上就赶回了安城,陪着她一块儿回来的,还有丈夫徐峰和两个儿子。

韩学礼有些意外,但很快就明白了她急匆匆赶回来、担心的是什么,心里对于帮助两个外甥的最后一丝不情愿,也立刻烟消云散了。

听他详细解释过后,韩二姑有些犹豫,在她的印象里,机械厂一直都是安城所有国营厂的老大,能调到机械厂来工作,绝对是件好事。

可因为这几年政策放开,身边也有实打实的例子、做小生意赚到了钱,她没法儿代替两个儿子立刻做出决定。

毕竟,做生意有风险,可是,换句话来说,做什么工作是不会有任何风险的呢?

在车间上班,有可能被突发故障的机器卷进去;学开车,得防着将来某一天遇上拦路抢劫的人;就算是在乡下种地,那不也得做好减产、甚至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吗?

年轻的时候,是父母为孩子安排好道路,但现在,韩二姑已经退休了,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两个儿子,所以,她没吭声,只是用征询意见的眼神看着他们俩。

而徐栋兄弟俩最终的选择,诚如梁万所料,他们接受了这个建议,选择在安城开一家山货专卖店,同时,又找韩学礼这个亲舅舅借了三千块钱,打了借条。

头一回去乡下收山货,他们和村民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信任,人家肯定不会在没有见到钱的前提下、就把货给他们的。

这一点,徐栋兄弟俩能够很快想到,可见,在做买卖这件事情上,他们俩倒也不是全无天分的。

徐记山货专卖店是在1985年3月份才开起来的,一是因为兄弟俩把原先的工作转让出去、举家搬来安城、找铺面、找近山的村子合作、沟通细节,这些都需要时间。

二来,也是因为,冬季进山的人少,山货也并没有那么多。

不过,好饭不怕晚,虽然耽搁到现在才开起来,但这仍然是安城第一家山货专卖店。

店铺位置又离铁路局家属院和火车站特别近,可以说,一下子就将手里有钱的铁路局职工家属和来安城出差、想买点儿特产回去的人全都“一网打尽“了。

山货专卖店的生意相当不错,偶尔还能接到来自百味方便面厂、玻璃厂、印刷厂等大单位的订单。

而徐栋兄弟俩,也并没有要靠着安城的山一直吃老本儿的意思。

兄弟俩齐心,劲儿往一处使,常常是一个留守专卖店,一个去外地,如东北、鹏城、云南等地,找寻种类更多样的干货、来丰富店里售卖的产品,吸引更多顾客。

专卖店开业不到三个月,徐栋就拎着一大袋子山货来韩家,把借的那三千块钱还回来了。

见状,韩老爷子和韩学礼等人,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十分欣慰的。

除了极少数人,剩下的人,就算希望自己家过好日子,也不会盼着亲戚们顿顿吃糠咽菜的。

弟弟一家出了个大学生,怎么着都能带着全家人大步往前走,可两个外甥都不是读书的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