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4(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不妥,必定要先设下圈套伏兵,小胜一场之后再退。

不少观众见了文皇陛下的手书,都忽然心血来潮,想上战场试一试跑路......

陈蒨不仅考虑了本方的退路,就连敌人的退路都全部堵死了。

他这么声称道:“宋理宗乃是昏君中的昏君,天下苦赵宋已久,我王师远道而来,料想不至于面对太过激烈的反扑。”

“只是,二百年王朝一遭覆灭,难免有些拎不清的人负隅顽抗到底,再来一遭拥立新君、衣冠南渡的流程。是以,定要守好入海口,若他们往海上逃逸,便及时进行截杀。”

“子高在钱塘江一带面对的局势尤其错综复杂,所谓围师必阙,不必逼这些赵宋死忠作困兽之斗,可以在通往宁波府的包围线上让开一个角,诱导他们南逃。”

什么?

你问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烟波无穷,行军方向难以控制,万一这些人不按计划出牌,而是往北边跑?

汉武帝正在北边拉着新认祖归宗的好大孙刘必烈,祭祖扫陵呢,赵宋人有几个胆子,敢去那里捋虎须?

陈蒨见众将都收起了退兵计划图,如此再无后顾之忧,朗然一笑,折箭起誓道:“此战必灭赵宋,诸君与朕同往!”

侯安都等人皆欢呼着,登坛誓师,举杯一饮而尽。

他们虽然不是北府兵那样的钢铁之师,却是一支绝对以陈蒨为核心的军队,如臂指使,百战驱策,只要有文皇陛下在此,注视着他冲锋陷阵的背影,便会所向无敌,愿为之效死。

梁末的政局是不折不扣的乱世,各方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厮杀,浸满了血与泪的悲歌,人口为之锐减十之八九。

如果没有陈蒨,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早已沦为了白骨蓬蒿,坟前草盈,更遑论能成为帝国上将,建功立业,戮血千里。

现在,正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时候。

众人意志冲霄,都想取得一场大胜,获取奖励来救自己的陛下。

......

诸城迎刃而下,很快就从永嘉江攻入了青田。

如今的江淮总督李庭芝就驻节于此,在他的默许下,宋军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让陈朝军队长驱直入。

李庭芝原本在家守孝,是因为诸朝进攻,被宋理宗慌乱之下,临时夺情启用的。

他守孝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吉国公孟珙。

孟珙是岳家军第三代将领,他的祖父孟林是岳飞亲将——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岳家军作为一支军团在此时早已经不存在了,尽管还有少数的余晖,比如广东摧锋军,仍旧活跃在战争前线,但他们已经以民间义勇为主,不再被视为官兵了。

斯人已逝,而精魂永存。

害人的赵宋昏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悲剧还在一代代重演。

孟珙完成了岳飞的遗愿灭金,但他的晚景无比凄凉,在君王的猜忌与流言中伤中郁郁而终,只留下充满憾恨的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凭什么呢?

李庭芝想不明白。

w?a?n?g?址?f?a?B?u?页?????ǔ?ω???n?????????????????o??

为何恶人依旧得志,而忠臣良将如岳元帅、如他的老师,却不得善终?

赵宋难道不该覆灭,他作为岳家军的第四代人,真正意义上的最后继承者,难道不该握紧手中剑,完成这一场迟到多年的清算吗?

李庭芝散发抽簪,独自下马,来见陈蒨。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