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1(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潘邓把折子放到一边,“年前勤王心切,在江南征兵入伍,如今江南兵已有八万人,既然已经征兵,我也不欲再遣他们返还,你几人记得替我练兵,莫要懈怠,此间事了,却未完全了,我揣测金军不会善罢甘休,我江南军不久就有再度北上之时。” w?a?n?g?址?F?a?b?u?Y?e?ⅰ????ǔ?w?e?n????????????﹒?????m

屋内众人大惊失色,“何出此言!”

潘邓又接着拿起折子看了起来,“不必多问,自去练兵便是。”

他能知道此事,自然是根据前世的记忆,在他记忆之中,靖康元年初金军来袭,两路南下过黄河攻打汴京城,只是来探一探路,打了谷草之后就往回走了;而历史上真正称为“靖康之耻”的,乃是靖康元年末,金军二度北下,因在第一次北下之时已经见到宋朝廷的软弱,因此此次他们准备得更加充分,也更加来势汹汹,强势勒索金银,掠夺土地,又绑了徽钦二帝,自此北宋灭亡,皇室南迁。

如今历史不知怎的改写了,如今的靖康比历史上晚了大半年,是以以后会如何,潘邓也不知晓,不过有备无患。这回他因太上皇之命,不能北上讨贼,可金军若要再度南侵,也得让这群蛮贼见识一下,他花了五年时间养出来的江南军了。

*

半月之后,太上行宫之内,李纲风尘仆仆来到此地,面见太上皇与两浙江东宣抚使潘大人,他言辞恳切,对于太上皇说道:“皇上心怀仁孝,没有一日不在想念道君皇帝,其行如舜,朝中百官皆动容;且陛下行事小心,唯恐有一件事不合道君皇帝意,每次收到南面来信,若其中有责问陛下之意,陛下就会忧虑少言,进退为难,不思餐饭……”

李纲把皇帝的好话说了个遍,着重表现新皇孝顺思慕之意,赵佶听了这话怎能不动容,他见李纲眼里有泪花,自己也忍不住流下眼泪来。

李纲见太上皇拿袖子擦眼泪,又说道:“臣出身不高,但也曾听闻以往大户人家,家中长者出门,叫子弟看应家中事,若遇强盗劫掠,需当随宜措置;长者回归,子弟虽惊恐,长者也正当以子弟能保田园大计而欣慰之,不当问其细故……”

李纲又看向潘宣抚使,他素来得知此人颇受太上皇看重,为人也正直,想来分得清道理,就给他使了眼色,希望他能帮忙说上几句。

潘邓看了他一眼,说道:“如今陛下传位之时,正值汴京危急,大敌入侵,新皇为宗社天下计,必然劳心劳力,政有变革也是事出无奈,常言道无功劳者有苦劳,如今汴京安定,社稷安稳,四方安宁,可见新皇功劳苦劳兼有之,陛下得有此子,实乃人父大幸,至于其中细故,便不看它也可了。”

这番话说得是合情合理,李纲朝着潘大人投去感激的目光,赵佶听了也心中宽慰很多,对他彼时刚走,那逆子就处置自己朝中老臣的事也看开了些,顿时对自己的去留犹豫起来。

李纲见状,又说道:“道君皇帝若重回开封,必有百姓夹道相迎,朝廷之内全无二话!”

赵佶经了几封书信催促,如今又有官员来此,自然知道自己无论怎样,再在南边待不得了,只好答应随着李纲北归,在那之前,他也得对跟着自己来到江南的宠臣安排一番。

潘邓适时接话道:“朝廷自有其法度,凡事也不是新皇一人做主,众臣跟随皇帝北归,怕是凶多吉少,不若就把其中几人留在江南吧。”

赵佶也叹了口气,“若是能将众位卿家留在苏州府,那再好不过,只是我听闻高卿家前几天被人打伤了,他那孩儿还差点被人打死,至今还卧床不起,听他说正是军中从前和他有过节之人做的,这事……”

潘邓笑道:“我亦听闻此事,哪有他说的那样,高太尉从前就是爱告状之人,一分能说成十分来,他八成是见陛下许久没召见他,故意卖惨吧。”

赵佶也笑道:“许是如此!这个高卿家!”他也回想起从前时光,心里颇为轻松,“……他也不见如今是什么时候了,我每天忙得很,哪里有功夫找他踢球?既然如此,便将高俅留在此处吧!潘卿家替我留意着些,你只给他找个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