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让开!”上一秒还点头哈腰的城门卫从腰间抽出鞭子,鞭梢抖动,阵阵颤响,指向拥挤的人群,“赶着投胎么,挤什么挤。”
转过头来,他踢了一脚身后唯唯诺诺的小兵:“没点眼力见,见人来了还不知道先开路,那可是江宁裴氏的人。”
“是,是,多谢您教诲,没想到裴氏一大早赶着出城,一时疏忽了。”
城门卫瞟了他一眼,作势欲打:“裴氏的人要出城,还得事先跟你报备不成?”
说着,他摸了摸鼻子,心想倒也确实奇怪,裴氏部曲这两天出去确实太过频繁……
——难道那个裴氏某位小姐私奔的传言是真的?
第46章 “不准伤了那孽子一星半点……
车马辚辚,衣冠杂沓。
日头渐渐升高,整座江宁城被夏日蒸腾的热气笼罩,江宁官署前的大路上,由于拥挤着太多车辆和侍从,每一个活物的头脸上都挂着汗珠,冒着热气,仿佛蒸笼里刚拿出来的包子。
尽管车马无比拥挤,但这里很静,只有拉车的健牛和骏马偶尔不耐烦地跺着蹄子,发出哼哧哼哧的喘气声。
除此之外,别无人声。
如果定睛细看,每一辆车上都打着精致繁复的徽记,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出身与不凡的来历。
从那些徽记里,可以辨认出裴、江、刘、顾等南方有名的世家。
吴郡沈氏的车马静静停在道路另一旁,与裴氏相对。
竟陵杨家的侍从微弯着腰,站在一辆朱盖车前。
沈氏出身吴郡,主宅并不在江宁。
杨家所在的竟陵更是相隔数百里之遥,虽然当年为了迎娶裴氏女郎,在江宁置办了宅子,但杨家嫡系的主子们极少在此。
今日,他们大张旗鼓汇集在此,是因为要迎接一队特殊的客人。
一队来自北方京城的客人。
.
从建元五年开始,朝廷相继派遣大量工匠前往江宁,不断修缮改建景氏历代祖宗的坟墓,将其改成皇陵应有的规模。
由于国库并不那么充实,修缮速度有限,好在文宣皇后葬在京城,皇帝春秋正盛,朝廷对北用兵,极少有人分心关注昙陵的修缮进度。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今年年初,皇太后薨逝,遗愿葬回南边江宁。
为此,今年朝廷已经前后三次调集工匠送往南方,又在江宁及周边郡县征召人力运送木料石料,加急修缮昙陵,务必要在九月前彻底落成,至少让太后顺利风光大葬入地宫。
与第三波工匠一同到来的,是朝廷的山陵使团。
山陵使一职起源于齐朝,最初专指掌管皇帝丧葬的大臣,后来皇后、太后薨逝丧葬,掌管主持的大臣也沿用了这一称呼。
山陵使大多由朝中重臣临时兼任,譬如此次太后薨逝,礼部尚书充任山陵使,由于事务繁多,不能面面俱到,故而依循旧例,又指派两名副使协助。
此次来到江宁的山陵使团中,领头那位官职最高的工部侍郎周大车,便是其中一位山陵副使,亲自带队下江南监督昙陵收尾。
周侍郎四十多岁,脸颊圆润,面容黝黑,身量不高,是个黑胖子。不惑之年已经坐到侍郎之位,无疑是位前途无量的人物。
江宁官署朱门大敞,郡守热情地迎出数里,直迎到码头上,与周侍郎把臂携手,亲亲热热进了官署大门。
江宁郡守姓朱,出身南方世家,又被朝廷派到江宁任上。朱郡守看上去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在郡守之位上一蹲便是五年,似乎也没有力争上游回京的意思,但行事言谈极为妥帖玲珑。
将使团迎进官署,朱郡守便说,南方诸世家心心念念俱是国朝,听闻山陵副使前来,十分想要拜见,他擅自做主,先在府中备下了接风宴,要替使团洗刷赶路的风霜。
紧接着,面对周侍郎的推拒,朱郡守亲自与他相携出门,令周侍郎亲眼看到长街上的景象,连声感慨,不住央求,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