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茶叶是供不应求。尤其西洋人不识货,更喜欢品级不高的茶叶。
这些茶叶的茶树不但好种,还是大部分茶农种的品种。
因为不够卖,茶商自然要提高价钱去收,茶农们因此受益,也能多挣一些。
加上灾民被安排过去,人手够了,茶农还能多种茶树,产出更多的茶叶,完全是良性循环了。
明珠估计瞅准时机,在抓偷茶树的小贼之余,也在周边各个城镇进山去寻野茶树。
一些野茶树无人伺候,自由生长,有些长得好,挖过来,就不用等了。
毕竟不同品种的茶叶,能采摘的年份是不一样的。
绿茶品种,比如龙井茶、碧螺春等茶树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种植后2到3年就可以采摘,红茶和黑茶等品种就需要更长的年份才行。
说是可以采摘,其实茶树是刚进入初采期。
虽说能摘,但是品质并没达到最好的时候,能采摘的茶叶数量也很少。
直到茶树进入成熟期,才是品质最好,产量也最高的时候。
绿茶的话三五年就能进入成熟期,红茶却需要七八年才能达到。
如果从茶树的种子开始,至少一两个月才能发芽,然后移栽到适合的土壤里头。茶树生长的速度非常慢,需要几年的时候才能采摘,得到回报。
索性明珠就直接找野茶树,年份哪怕短一点,起码不用从头开始等。
没有现成的茶山,明珠非常聪明,人为创造出茶山来。
有了茶山,把周边的茶农分一点过去,再让灾民去打下手。精心伺候一两年,就能产出茶叶了。
明珠先上了折子,一边派人做一边跟皇帝禀报进度,皇帝对他的想法很是满意。
茶叶不够,不能靠等,或者逼着原本的茶山突然长出更多茶叶来,而是建起更多的茶山来。
不然逼着原本的茶山增加产量,这跟杀鸡取卵有什么区别?
尤其茶树又不是人,完全看天气来长茶叶,逼就能多长了吗?
云岚感慨,要是明珠只靠动动嘴皮子,把任务分配下去,叫各地官员和茶农自个想办法。只要结果,不管做法的懒政,估计也不能坐到如今这个位子了。
她都能预想得到,如果明珠这么分派任务下去,底下人会怎么做。
一是逼着茶农不休息,在茶山上不停采摘出更多的茶叶来,没有那就用品质更差的茶叶来代替,凑够数就行了。
二是各地官员实在凑不出足够的茶叶数量,就只能在统计上做手脚,看起来够了,其实茶叶的斤数完全没到,过称的时候夹杂着别的东西,这就让茶叶的品质更差了去。
连云岚都能知道当地父母官要怎么含混过去,明珠这个在朝堂上能混上来的人,他就更清楚不过了。
明珠懒得一个个盯着各地这些父母官,直接跟皇帝建议,让茶叶的品质和数量跟这些官员的三年密考有关联。
如此一来,当地父母官就不敢胡来了。
对所谓的密考,云岚知道一点,其实就是皇帝让各地心腹和眼线给他上密折,禀报当地的消息和官员的情况。
因为皇帝比较随性,各地官员的性子也不一样。
有些可能更谨慎,皇帝不问,不是大问题他们大多不会主动说。
有些就要更主动一点,只要是感觉比较重要的消息,都会给皇帝上密折。
因为用密折的形式告知皇帝,所以也就叫作密考了。
密考实在太随性了,换言之就是皇帝对官员的抽查。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