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会有,这年纪的孩子并不多。”

如今古代的医疗不好,孩子的夭折率一直居高不下。

连高门大户都是这样,连皇宫里的孩子都不例外,更别提这些贫寒家庭的孩子了,那夭折的就更多了。

所以虽然提出在京城这个年龄段的八旗子弟都能来考核,实际上人数却不会特别多。

正如云岚所想的,最后来的不过是几十个孩子,考核过后,就剩下三十个不到。

附属学校是用一个被抄家官员的府邸,简单修缮后启用的。

正好这官员的宅子还算大,房间也算宽敞,直接改成教室是绰绰有余了。

这些孩子里头,大多基础都不好,全混在一起上课就足够了,压根不需要分班。

还有很多空房,直接弄了大通铺,让孩子们一起住就行了。

刚开始说要住宿,每天吃得也不是很丰盛,但是不要钱,这些孩子再小,家长都很乐意把孩子送来。

家里能少一份支出就挺好的,尤其那些半大的孩子能吃穷家里,来学校住着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丑话也说在前面,一个月的考核没能通过,就要回家去了。

家长们其实很多并不知道读书有没用,只是想着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不占,都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尽全力留在学校里头,以后说不定能上国子监呢!

他们想的挺好的,也就想想而已。

不过附属学校的老师却是个问题,国子监的先生并不适合去当启蒙老师,也太浪费人才了。

皇帝原本想让翰林院一些刚进来的翰林去当启蒙先生,但是想到他们上课的水平,宫里的孩子都十分嫌弃,于是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但是学生都进学校了,先生却一直没能确定下来,实在叫皇帝有点头疼。

最后还是于成龙给皇帝提了意见,让京城里落榜的书生进学校当先生。

这些书生滞留在京城,一部分是想着难得来京城一趟,玩够了才回去。

但是大部分却因为囊中羞涩,不得不滞留在京城,每天抄书来维持生计。

很多人攒了很多年才有足够的盘缠上京来,也就够单程,回去的钱是完全没有的,算得上是孤注一掷了。

这些人大多才学不错,当个启蒙先生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附属学校还有房间,可以作为先生们住宿的地方,解决他们吃住的问题,再给一份月银。

这样几年之后,他们也能再次科考,也不至于穷困潦倒,等不到那个时候。

云岚是看出来了,于成龙对这些贫寒出身的书生还是很同情的,想要扶他们一把。

皇帝也不介意帮一把,就看这些书生的人品和能耐如何了。

要是跟那些翰林院的人一样,只知道死读书,不会教人的话,那就不可能进学院的。

于成龙这次打算亲自出马,皇帝还派了李德全跟着一起去,很快就选好了先生。

报名的人数还不少,毕竟能进国子监的附属学校,还能包吃住,又有月银。

既体面,又能解决他们如今为了一文钱折腰的烦恼,谁能不心动,谁能拒绝呢!

可惜最后能进学院当先生的人没几个,其他人也就只能过着之前穷困的日子。

云岚原本还想着接济一下这些读书人,以后他们要出息了,考上了,也能给皇帝分忧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