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57(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拔的兵站提供制氧设备,给缺乏能源的兵站提供发电机组,给只有苦水喝的兵站提供净水过滤设备。

他非常抱歉地说:“我们的资源也十分有限,不能做到给所有兵站提供全套设备,只能针对性的解决最严重的问题。”

不用说,大家也都能理解,给所有兵站提供制氧、发电机、净水、药品那得多少钱。

对于他想去兵站看看的愿望,自然也是可以支持的。

反正每年部队自己宣传,都会去兵站进行拍摄工作,普通人也能路过兵站,算不得什么绝密的地方。

一共十四个兵站,目前的计划是一天一个。

兵站其实不大,如果是在平地,一天拍七八个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随便一个兵站都在海拔三千五往上,人光是站着,就觉得呼吸困难,用正常语速说三四句话,就要喘,更别提扛着机器干活了。

王雪娇当初接到任务,让她过来的时候,她还跟康正清开玩笑说:“反正我不进可可西里。”

她不是怕可可西里的荒芜,只是怕它的海拔,要四千五百米左右。

结果现在要去的几个兵站,也没比可可西里好多少。

根据她的心得,上高海拔一要氧气,二要头疼粉。

葡萄糖和红景天只能当安慰剂。

韩帆这个对高原适应能力比她还差的人,被王雪娇留在格尔木:“你待这,闲得无聊就去那家饭店打听打听消息,帮我遛遛狗。你去要是倒下了,我和张英山都扶不动你。” 网?址?发?b?u?y?e?ì????ǔ???ε?n?②????2???.??????

“好吧。”韩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的认知,上次倒过一回,实在是记忆犹新。

第一站是去离格尔木只有八十多公里的纳赤台兵站。

光秃秃的路,光秃秃的山,开着开着,就看见大马路边,有几个小盒子一样的房子散落在辽阔天地间。

王雪娇看着那几个用石块垒成的房子,怎么看怎么不结实,她的脑中闪过了《三只小猪》的故事:房子被一吹,飞走了。

等下车,有人打开门,王雪娇了然,原来不是三只小猪,而是半坡文化。

这种建筑名叫“地窝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从平地向下斜挖出一个大坑,头顶上是用粗粗细细的树枝加上草土混合物搭起来的屋顶,中间留了一个天窗用来通风。

负责接待的勤务十分不好意思:“我们这边条件不好,你们从大城市里来的,肯定不习惯吧?”

“习惯习惯,真挺舒服的。”王雪娇一进门,就飞快站在他们的空心火墙边,留恋不肯去。

格尔木市内海拔两千八,市区现在最低气温零下十度,纳赤台海拔三千五米,海拔每高一百米,气温就要下降06度。

所以一下车,王雪娇就感觉到温度骤降,再加上一阵一阵的大风,她感觉棉毛衫、两件毛衣、大厚棉袄,加在一起像纸糊的,整个人被风刀给吹穿了。

能有取暖的地方,还要什么自行车!

勤务介绍:“这里是后来建的,刚开始,这里只有帐篷,还有几个锅,根本挡不住风,吃饭的时候半碗饭半碗沙,现在这个条件也不好,不过比一开始强多了。”

这边的海拔还不算高,离格尔木市区挺近,医疗方面缺的东西不多。

王雪娇关心的是兵站都吃什么,能熟吗,好吃吗。

恽诚关心的是经过兵站的士兵,冻伤占比、高原反应占比、以及严重程度,是否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