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籍。虽然没有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但她在犯罪心理评估、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超过很多专家。

想要侦破自行车铃铛案,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很适用。

可惜现在是1993年,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还没有在国内开展,得等到2004年学术界才会统一名称,等到2007年犯罪心理画像协会才会成立。

将全新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引入到刑侦领域,这对姜凌而言是一项挑战。

必须一战成名。

第15章 圆心假说

等了一阵,见大家都没有说话,姜凌便开始给出提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案犯作案既需要熟悉现场环境,又害怕被熟人发现,因此他会选择相对方便的地方作案。”

姜凌的话并不难懂,李振良等人全都点头。

“我懂你的意思,就是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嘛,小偷一般不会在家附近作案。”

“太远的地方小偷不敢去,毕竟不熟,怕出事。”

“不远不近,这……”

姜凌再一次提示:“这样一来,会以他的住所为圆心,以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为半径,形成一个心理边界。”

刘浩然一听,立刻站起身来,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圆圈,除了有一个案发地比较远没办法包括进去之外,其余11个案发点都能框进这个圆圈里:“这个圈,就是案犯的心理边界?”

姜凌赞许点头,拿出一个三角尺量了量圆圈直径,再看一眼地图右下方的比例尺,心算之后说:“对,这个心理地图的直径大约为500米,据我的经验,系列案件案发点的圆心直径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果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刘浩然画的那个圈,正是M国心理专家提出的“圆心假说”:多数案犯会在住所周围实施犯罪,形成“心理安全边界”。

没有包括进圆圈里的案发地旁边标着“7”字,这代表是第7起案发地。

周伟指着这个孤零零的案发地:“这个为什么没有在心理边界内?”

李振良与刘浩然对视一眼,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两人同时伸手,想要拿起序号为7号的报案记录。

刘浩然站在黑板前,离姜凌的办公桌较远,李振良快他一步将报案记录拿起,取出几张物证照片:“你们看,这里车把手上面的划痕更深、更重,和其他11起不一样,应该是不同工具造成的。”

刘浩然找出其他案件的车把手照片,全都摆在一起对比。

周伟瞪大了眼睛,一拍大腿:“还真是!就这起案子的划痕和其他的不一样。”

姜凌“嗯”了一声,“可以把这起案子挑出来,物证痕迹不同,案犯应该不是同一人。”

刘浩然快速将第7起案子挑出来放在一边,剩下的11起案件并案侦查。

李振良叹了一口气:“要是应警官在就好了,技术大队那边肯定能够根据划痕确定作案工具是什么。”

周伟摇了摇头:“咱们这个案子太小,哪里值当去麻烦技术大队的人。他们那里每天忙得要死,没时间帮我们的忙吧?”

周伟说的话成功让李振良泄了气。也对,这么小的案子,哪里能够请得动技术大队那些专家?

姜凌却觉得这个建议很好。

她擅长犯罪心理画像,但对物证技术无能为力,如果能有物证专家加入到这11起系列案件中来,对破案绝对很有帮助。

想到这里,姜凌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拿起魏长锋桌面上的红色电话。

请不请得动,问问不就知道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