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开始还以为是单位的单,发货单打出来,才知道是挑担子的担。

当然东西装好,并不能马上发货,还得等凑够一车皮,大概五六十吨的货物。取货单则会先一步走邮局发到相应的人手上,到时候凭单子去车站取货。

回去准备第二单,第三笔第四笔订单也来了,加一起刚好能再凑一个零担。

就是东西还没晒出来,省城蔬菜副食商店那边的加单来了,说东西好卖,想再加两千斤。

刘卫国定了时间,每三天去邮局给林场打一个电话汇报工作,严雪接到电话时,都忍不住问了句:“你到底跑了多少地方?”

刘卫国听了嘿嘿笑,“也没去多少地方,主要就是蔬菜副食商店,省城几个国营饭店我还没去谈呢。”

说着又道:“你不知道,省城这边不产木耳,以前都是收购站收了过来卖,量又小,又贵。我拿着你那份报纸去一说,再留下点样品给他们试吃,过几天去问,八成都能谈成。”

交通不便利,商品流通性自然也差,何况以前的木耳还都是野生的,全靠当地居民自己上山去采。

而省城那边没见过这么便宜的木耳,一开始销量肯定很好,等后续习以为常了,就会慢慢降下来,但这还是太多了。

至少单这六千斤,金川林场短期内就不可能拿得出来,四千斤都勉强,何况后面还有几个国营饭店没谈。

严雪放下电话,忍不住按按眉心,被郎书记笑着看了眼,“以前愁卖不出去,现在又愁不够卖了?”

“人不都是这样吗?”严雪弯起眼,想了想又问:“您能不能帮我联系下望山林场和小金川林场,看他们那有没有多的?”

“你是想?”

“先问问吧,”严雪说,“也得看看他们东西的品质。”

望山林场和小金川这两个林场还是很会做人的,从他们这买了菌种,学了技术,就不抢他们的生意。

别管是不想抢,还是知道抢不过干脆不抢,都比红石林场强出不知多少倍。

电话打过去,两个林场果然卖得没那么快,望山林场的书记一听,甚至骑着自行车就来了。

大夏天,人骑出了一身汗,进门也顾不上擦,直接问:“你们这木耳不够卖的?”

“确实不太够。”郎书记实话实说,“我们林场的小刘拉了几笔大单子,还缺个一两千斤。”

望山林场的书记一听立马表示,“我们那有啊,凑个一千斤出来没问题。”

他还以为得慢慢卖,卖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年初呢,结果人家金川张嘴就是还缺个一两千斤不够卖。

望山林场的书记反正是酸习惯了,听说还要看东西的品质,也不在意,“你们严技术员过去还是我带过来?”

那当然是严雪过去,他们要的量大,必须保证所有货品都能符合金川林场的标准。

不过比起红石林场,望山林场这个基地搞得就用心多了,因为离得近,还经常来金川这边取经。

同样是金川这边教的晾晒方法,红石那边晒得乱七八糟,一看就是偷懒了,望山这边却严格执行,晒得很是整齐。

严雪过去看过,觉得挺不错,当即就把他们目前的存货都订下了,一共一千三百斤。

望山林场的书记很是高兴,也不白用他们的渠道,按斤数许了一定的提成。

等严雪从望山林场回来,落后一步的小金川林场书记已经等她半天了,直接截住她,用摩托卡拉去了小金川。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