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
书生问道:“宁兴朝的农业发展如何才能得当?”
底下有人听见这个问题窃窃私语。
“我没记错的话,这个问题是今年乡试的策论。我中举了,我写的答案是重视水利工程,还有选良种,改善工具。”
“我也写了水利工程,农业跟工部总是息息相关的,我还写了屯田……”
底下的人说出自己的计策,他们看着宋长叙,想听听他是如何想的。
宋长叙沉吟,没有立刻作答。
程茂学用肩膀拐了一下组织文会的好友,“你们说想见见宋兄,怎么一来就给他下猛药,当众问他问题。”
他有些头疼,他自己想来想去也没有新奇的想法,若是宋兄跟旁人所想的差不多,总之还是会让人看低,因为他顶了一个状元的名头,现在又是科考的日子,众人都很关注策论。
刘忘生是被自家子侄拉过来喝茶的,他对子侄辈的人温和重用。在朝中他一般重用自己的门生故吏,在生活中对亲人重视,难得休沐他就到楼里喝茶,听听下面小辈的高谈阔论,没想到能看见这出。
“你不是很看重他么,听听他有什么想法?”
简息给刘忘生倒酒,“宋大人作为一个下属让我很放心的,他做事进退有度,不会过分圆滑也不会过分正直,在官场上这样的性子很难得。”
刘忘生笑而不语。
底下的宋长叙说道:“因地制宜,农业发展离不开工具的改良,在工具改良的同时还要从地方入手,比如在边疆就不适合种植水稻更适合小麦,在沙漠不适合种植橘树。每个地方都要找到带来经济价值和供百姓吃食的作物,处在什么样的地方种什么样的菜。”
“另外在粮食和蔬菜的价格要做出限制,价格必须围绕着需求进行上下波动,让百姓种植粮食,蔬菜能得到报酬供他们生活。价格到了,种植粮食的人就会变多,土地上的兼并要进行抑制……”
刘忘生听见宋长叙的话,眼中的情绪复杂,他借着喝茶的空隙掩饰自己。
“我总算知道宋大人为何会被陛下点为状元了?”
若是先帝的话,他一定不会点宋长叙做状元。
简息:“老师我也很好奇。”
简息的成就不低,他是探花,拜刘忘生为师,年纪轻轻就是吏部侍郎,除了简息自己的资历和能力外,背后还有刘忘生这个好老师为他出力。
刘忘生:“我们的这位陛下剑走偏锋,他就喜欢胆子大的臣子,还有一针见血的臣子。”
简息笑了笑,似有所悟。
“老师从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跟陛下认识了,您的眼光不会有差错。”
刘忘生不置可否,他们这位陛下只要臣子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就会把人无情的抛弃。
因地制宜,换而言之,身在其位谋其职。刘忘生见底下的书生围绕着宋长叙,想着明年又有新的状元,一茬一茬的年轻人,前仆后继。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如今年岁渐长,往后还要靠家中的子辈才能安度晚年,重振家族。
他收下的几个徒弟倒是人中龙凤,他的儿子也在朝中做官,心思深沉是个好苗子,可惜不是很得陛下的心。
得不到陛下的心,那以后总要讨大皇子欢心。
刘忘生起身离开,他一走,简息当然要跟着一块离开。
宋长叙没有注意到他们。他继续跟书生们说了几句话,看见程茂学在一旁看戏,他走过去,“程兄,我现在可说不出什么话了。”
程茂学笑了笑,“我知道了。”
他带着宋长叙去一旁的包厢喝茶。
宋长叙到了地方看见有一张软榻,他想躺上去跟程茂学说话,但现在还有外人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