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资历,就已经被贬斥或罢免。
等朝臣走完后宫人才带着他们继续前行,殿试就在正殿举行。
一百五十名贡士全部入殿,十人一排共十五排跪地磕头。
殿试自然由皇上主持,只见他缓缓开口道:“朕临轩策士,观尔等济济英才,皆饱学之士、栋梁之选,心甚慰之。”
他的声音并不大,但在落地可闻的大殿中却能让每个人都听清,所有人闻言皆是心中一震,缓缓的挺直腰背。
“自古国家兴衰系于人才,而人才之盛又在于选士之公、育士之勤。尔等寒窗苦读,砥砺经史,今日得至御前,已是人中俊杰。”
皇上的声音顿了顿继续道:“然科场文章非徒逞才藻而已,当以明体达用为本。朕观历代治乱,莫不由士人风骨所系。
尔等既读圣贤书,当思致君尧舜泽被苍生。为臣者忠勤体国,为学者明理正心。他日若列朝堂,须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不负朕求贤若渴之心。”
“喏——”学子们闻此言皆是胸怀激荡。
时辰差不多了,皇上轻咳一声继续道:“今以策论试尔等,非欲观其文采,实欲察其器识。朕愿尔等秉赤诚之心,抒经世之略,勿负平生所学,勿负天下厚望。若果有真才实学,朕必擢而用之,使尔等得展抱负,共襄盛世!”
皇上抬了抬手,旁边的宫人拉着长音道:开科,赐题——
正前方点着计时的香,这香有手指粗细整两个时辰燃尽,香灭必须停笔等待收卷。
一众学子回到座位开始磨墨破题,殿试只考两个时辰,题目每次都不一样,大部分是以事实为题,上一届殿试的题目是论盐政之弊与通变之道。
那时南地私盐混乱,若是严加管制百姓吃不起官盐,当时考生王隽以通变制宜之法夺得了状元,如今任户部侍郎。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实属不易。
这就要看考生平日的学习积累,每个人都会提前准备一些文章,一旦撞题那写起来就简单了。
而今朝堂上最大的事就是与北羌和突厥的战事,所以大部分人都准备了这方面的文章,果然题目发下来同预料中差不多,大伙埋头苦写起来。
两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皇上不能一直坐在前面等候,题目发完便起身去了后面的书房。
陈青岩看完题目,磨墨的时开始在脑子里快速思考,想得差不多了提笔开始在草纸上写了起来。
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已经有考生陆续写完试题。
陈青岩落下最后一笔,吹干墨迹开始一字一句研读起来,确定没有遗漏和忌讳的字再誊写在正式的卷宗上。
殿试写的卷子不是普通的宣纸了,而是类似奏折的硬纸,先在最上面写上自己的籍贯、姓名叩问天听,然后才是正式的内容。
誊写时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晰,卷面不洁是不敬之罪,不论内容如何都会直接落榜。
陈青岩写的入神,甚至都忘记去看时间,幸好在香落的最后一刻写完最后一个字。
随着宫人喊着停笔,所有人放下手中的纸笔坐好,等宦官收了卷子才能排队出去,继续在偏殿等候,一个时辰左右成绩就会出来。
一百多张卷子其实只有前十张能入皇上的眼,其他卷宗都由翰林官员批阅,除非写的特别出彩的会挑出来呈给陛下,否则名次大部分都是按照会试排名不便。
皇上先拿起第一名黄远舟的卷子看了看,整体看下来确实是篇不错的文章,然而武平帝想看的不是好文章,而是有用的文章。
看完将此人的卷子放到了中间的位置,紧接着拿起陈青岩的卷子。
这张写的倒是有点意思,开篇直接点出西州一事只能以战止戈。
越看越欣赏,卷子上的内容字字如针,正好扎在关节穴位之上,直到最后一句,“边关之地寸土不让,不求功在当代,只图利在千秋!”
好,写的真好!试问哪位帝王不想名垂千古?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