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正正地撑起了角色的骨架。
祝真换了官服出场后的那一刻,我就跟身边人讲,这个角色活了——在电影开始前,我们都猜测,舒明会套一个业内常规的壳子,用最常规的方法来处理一个太监的形象:尖细着嗓子,弯腰佝偻,阿谀奉承……这是最简单,最不容易出错的,不是么?
可他没有。
舒明一贯是个动脑子的演员,他理解祝真,明白祝真残存的傲骨,明白他的一切过去,花了极大的心血去设计了这个形象。
因他的用心用情,祝真,便得以在荧幕上短暂而永恒地活过来了。
其余的小瑕疵,不过是细枝末节,是不必过多追究的。我们是如此心甘情愿地包容他,欣赏他,期待他之后带来更佳的荧幕形象。
所以舒明即便稚嫩也显得自然,不足也显得可爱。
在首映礼之上,据同剧组演员所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舒明都没有办法从角色当中走出来。
我想,他一定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角色,才造就了我们面前这么活灵活现的祝真。】
正如影评所说,舒明把祝真演活了。
不仅仅是演活了,而是演的太真、太活了——
所以你不得不既恨他,也爱他。
喜怒哀乐,几乎被他牵着鼻子走了!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有时真恨他恨得牙痒痒,恨不能这人下一秒就能曝光所做的一切坏事,被正义的主角团送进监狱。
有时真怜惜他,想起过去那个小将军,便觉得鼻腔也酸涩了起来。
有时也觉得这人颇具可爱之处,宴会之后,威名赫赫的祝大人竟还会悄悄留步,问乐师刚刚弹的是什么曲子,像小孩子一样。
是了,祝真这时候也并不大呢!
因心绪复杂,因此一步步看祝真走向结局的时候,才分外不舍得。
史书记载,祝真死在了出使同庄的夜里。
这个距离京师不过五百里的小城。
其余的并未多说。
戎安康则给了祝真一个足够悲壮的结局。
一个足够贴合祝真本心的结局。
他让祝真完成了自己小时候的童年戏言。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小时候读书读到这句的时候,祝真举着打鸟的小木弓,很骄傲很自信地说:“我以后也要为国而战,当一个大将军!”
现如今,他如愿了。
面对满城墙的敌军,他沉思了许久。
最终微微阖眼,从马鞍的侧面取出了一把大弓。
像多年以前一样,稳稳拉开。
他要尽自己所能,替京师再争取一夜的备战时间。
当初他说:“要什么三军将帅,我一人足矣!”
可事实证明,一个人是远远不足的。
再高强的武功,也挡不住一百把刀,一千支箭。
……
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已经有人偏过头去,不再敢看屏幕。
场内响起了轻微吸鼻子的声音。
祝真仰躺在雪上的时候,莫名想起自己死在沙场上的亲兵,他们当年也是这么冷的么?
大学纷纷扬扬地飞落下来,逐渐盖住了他的身体。
他想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想起自己风光无量的少年,想起爹娘来。
……然后,永远闭上了眼睛。
已有人哭崩当场,拿着纸巾悄悄按压眼角。
也有人低着头,噼里啪啦在打影评。
可历史的车轮,并不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
祝真死后,齐弘力排众议,强行抗住了压力,带领城中民众硬生生熬住了这场“京师保卫战”。
到底是春节档,虽说祝真这条线沉重了一些,但总体仍走的是有笑有泪的路线。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