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楚家重蹈覆辙,杨家岂不被牵连?
可这话又没法跟杨溥说,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楚昕吊在午门前,被活剐三千多刀,楚家家破人亡?
说出去谁信?
杨妧攥着荷包心事重重地走出书房。
一路走,一路思量。
前世,家里并没有杨婵。
父亲过世后,三房只有她跟关氏,一直跟随长房到处赴任。
进京时,她跟大伯父一家先去,秦氏跟关氏则要晚两年。
杨溥专程告假回济南府去接,顺便带了个男婴回家,说是抱养的弟弟,已经记在了父亲名下。
弟弟相貌随杨家人。
大家都说这是难得的缘分。
现在想来,弟弟十有八九是关氏跟杨溥的儿子。
回到偏院,关氏俯在炕边,手里抄一把剪刀正 “咔嚓”“咔嚓”裁衣裳,“再给你做两条裙子,裙子简单,三四天工夫就做成了。”
杨妧见布料已经剪了,没多说什么,将荷包放在炕边,“伯父给的,娘收着吧。”
关氏头也不抬地说:“你收着,我在家里花不着银子,你出门在外,总不能一根针一匝线都伸手跟别人要……”
赵氏不曾克扣她们母女的用度,月钱都是按月发,衣裳也都应季做,可多余的布却是一匹都没有,月钱也一文不多给。
这次进京又是赵氏领着,关氏不愿意杨妧受委屈。
关氏裁好布,抓起来给杨妧比试,“桃红的娇嫩、湖蓝的雅致,不用太花哨,裙角加几片兰草或者竹叶就行。你模样好,怎么穿都漂亮。”
杨妧打趣道:“我随了娘的好相貌。”
抬头,瞧见关氏眼角一滴泪,不由怔了怔。
她跟关氏素有不合,可毕竟是母女,她要远行,关氏总会不舍。
杨妧掏出帕子,低声道:“娘别难过,我想好了,不去京都。”
“去,为什么不去?”关氏扯过帕子摁摁眼角,“去了说不定能给自己挣个前程,留在济南府有什么好?杨姮比你大一岁,杨婉比你小半岁,有好亲事哪里轮得上你?别再说不去的话,否则娘不认你这个闺女。”
杨妧无言以对。
吃过晚饭,娘俩一人拿半幅裙裾凑在灯烛面前缝。
关氏人美手也巧,前世杨妧便是跟她学得一手好女红,这世做针线的时候不多,可十几年的功夫并没拉下,针脚匀称又细密。
关氏扫两眼,得意道:“你在针线上倒是有天分,大房那几个就是拍马追也追不上。”
“嗯,”杨妧随声附和,“长得也比她们好看。”
关氏“咯咯”笑得欢畅。
第二天,杨妧在家等到锦绣阁的绣娘量过尺寸,又挑选了布料,才匆匆赶到何家。
何文隽一身玄衣静默地站在洞开的窗棂前。
春风吹动,他墨色长发在肩头飞扬。
整个人被墨绿色窗框框着,宛如魏晋时期浓厚朗润的水墨画……
第6章 拒绝
杨妧上前行礼,“家里有事来得迟了,且请公子恕罪……今儿要抄什么?”
何文隽将手里纸张递给她,“原打算写兴国十策,只写出六条,你先誊录出来。”
头两张字迹非常工整,改动也不大,后面几张却很潦草,需要仔细辨认才成,语句也不通顺,颠三倒四的。
纵然杨妧对他的字体已经熟悉,也花费了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