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午饭是在东兴楼用的,三人没要雅席,而是在一楼靠窗找了个桌子。

窗扇半开,阳光直射进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杨妧要了有名的炸响铃、烩三丁,再要个八宝豆腐汤和三碗白米饭。

正等菜时,有人坐到了斜前方的座位,竟然是李宝泉,和一位花信年纪的妇人。

杨妧过去行礼,李宝泉替她引见身边妇人,“这是拙荆田氏,这是杨姑娘,何公子的义妹。你寻到合适房子不曾?很是惭愧没能帮上忙。”

杨妧给田氏福了福,答道:“李大人切莫这么说,我已经麻烦您很多了……我前阵子买了宅子,我娘他们也来了。家里都是妇孺不方便请李大人做客,太太几时得闲,还请过来喝杯粗茶,我家就在前面四条胡同最东头那间,非常好认。”

田氏含笑应了,“改天定然去叨扰。”

“我定然扫榻相迎,”杨妧笑着点点头,重又回到自己桌旁。

关氏便问:“那人是谁?”

杨妧回答:“大理寺左寺正,之前我拜托他帮忙找过房子。”

范二奶奶着实惊讶了下。

她还记得,当初她跟杨妧住在同一家客栈,应该是脚前脚后进京的。

这才半年时间。

杨妧结交余新梅这样的大家闺秀不奇怪,毕竟是住在国公府,碰面的机会多。

可她竟然认识八竿子打不着的官员,这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范真玉刚到京都那几个月,天天在外面晃,都是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想送银子都送不出去。

又想起,前两天门口经常出现的高头大马和那些衣着简单却气势不俗的侍卫,范二奶奶默默地抿了抿唇。

吃过午饭,杨妧哄着杨婵歇了个晌觉,刚睡醒,真彩阁送来布料。

除去她买的布匹之外,另有四匹细棉布,从边角看确实褪了色,里面却还鲜亮,摸上去非常舒服。

关氏也道:“好好的布料卖不出去,可惜了的。”

母女俩把洇过水的部分剪掉,打算洗干净了做袼褙,剩下的洗洗做棉袄里子。

杨妧将那匹宝蓝色的杭绸单独挑出来,其余的交给忆秋,“这几天你辛苦些,每人做两身衣裳,一身夹袄,一身棉袄,松花色的杭绸做比甲穿。要是忙不过来,让念秋和问秋给你打下手。”

忆秋应道:“行,刘嫂子也能拿针,把吉庆的交给她来做,自己亲娘做的,更舒服暖和。”

杨妧着意地看她两眼。

倒是聪明会来事,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讨了刘嫂子的好。

说不定刘嫂子正想亲手给儿子做,可以多絮棉花。

杨妧把宝蓝色杭绸给关氏,“我吃不准弟弟的尺寸,娘帮我裁一下,做件夹棉袍子,剩余的布给缪先生和青剑各做件衫子,够用吧?”

缪先生的束脩是每月一两银子。

范二奶奶每天供着点心,杨妧就想一年做四身衣裳,也算是弟子给先生的孝敬。

关氏仔细琢磨会儿,“青剑身量跟你爹差不多,缪先生要瘦小些,应该是足够了……你光给别人忙活,自己要不要添衣裳?”

“我衣裳有得是,姨祖母老早把夹袄和棉裙做好了。小婵的也不缺,我还收着几匹上好的素缎,好生做几件新衣裳给娘穿。”

关氏斜眼瞧着她,“这半年真是长了本事,花钱跟流水似的,买布花了十二两,中午一顿饭又是一两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