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反复调整原料配比,尝试加入少量细沙改善透气性,试验不同的晾晒时间与干燥程度。

他甚至注意到,不同来源的煤末,性质亦有差异,需得微调配方。

这个过程极耗耐心。

县衙同僚常见这位“赵大哥”下班后仍蹲在后院,对着那堆黑疙瘩和一只小炉子冥思苦想,时而添柴,时而记录,时而摇头,时而颔首。

姜戈关切地问起进展,赵匡胤总是回答:“已有眉目,尚需斟酌。”

终于,在一个秋凉的傍晚,最新一批蜂窝煤被点燃后,火焰稳定地从孔眼中冒出,呈清亮的蓝色,黑烟极少,热量持续而均匀地散发出来。

“成了!”赵匡胤一拍大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守着那炉火,足足烧了一个多时辰,蜂窝煤才缓缓燃尽,留下少量白灰。

蜂窝煤虽好,却需配套炉具。赵匡胤再次发挥他的实践才能,设计出一种通风良好、便于添加煤块、且能聚热散热的简易煤炉。他画出草图,交由工匠打制。

炉成之日,他亲自在院中演示t。

填入一块烧红的蜂窝煤,盖上炉盖,不过片刻,炉体便温热起来。置一壶水于上,不久即沸。

“妙哉!此物确比柴灶省事,热量却足!”闻讯而来的诸葛亮赞叹道,“若推广开来,百姓冬日取暖、炊煮皆便矣。”

赵匡胤点头,心中已有规划。他请示姜戈后,决定先在县衙内及衙役家中试用,收集反馈,进一步完善。

效果出奇得好。

用过之人皆言此物耐烧、省钱、屋里暖和。消息不胫而走,县中百姓纷纷前来打听。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便将制作技艺无偿公开,并组织城内铁匠集中生产模具与煤炉,鼓励百姓自家利用煤末制作。对于无力自制的贫苦人家,则由县衙工坊低价售卖,甚至以工代赈。

一时间,松阳县内兴起一股“做煤”之风。

碎煤末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紧俏货。

秋意渐深,但准备过冬的百姓心中却比往年多了几分暖意。

“赵大哥,您做的蜂窝煤真是帮了百姓大忙。”姜戈开门见山,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我这几日一直在想,既然蜂窝煤如此耐烧且成本低廉,我们何不借此机会办几件惠民实事?”

赵匡胤闻言颇感兴趣:“姜县令有何高见?”

姜戈指着松阳县地图上的几处地点:”首先便是开设公共澡堂。往年冬日,百姓洗澡难,尤其是老人孩童,往往一冬都洗不上几次澡,不仅不卫生,也易生疾病。若能用蜂窝煤烧锅炉,供应热水,定能造福百姓。” 网?阯?f?a?B?u?y?e?i????u???ε?n?2?????5????????

赵匡胤眼前一亮:“妙啊!此事大善。”

深秋的松阳县,寒风已带着刺骨的意味。霜降过后,河水冰冷彻骨,井水打上来也冒着森森寒气。对于松阳县的寻常百姓而言,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即将来临,而其中一件羞于启齿却又实实在在的难事,便是——洗澡。

城西的苏婆婆已是七十有三,她最怕过冬天。不仅因为天冷风湿痛,更因为洗澡成了天大的难事。

往年一入深秋,她就要开始为洗澡的事发愁。儿子早逝,媳妇改嫁,只留下一个十三岁的孙儿与她相依为命。

小孩子顽皮,整天在外面跑得一身汗泥,可洗澡却成了大问题。

记得去年冬日,孙儿阿毛从外面玩雪回来,满身泥泞。苏婆婆烧了半锅热水,在狭小的屋内用木盆给他洗澡。门窗紧闭,却仍有寒风从缝隙中钻入。阿毛冻得直打哆嗦,嘴唇发紫。洗到一半,水已凉透,苏婆婆只得又去添柴加热水。一来二去,费去不少柴火。

洗完后,阿毛还是着了凉,发烧咳嗽了整整半个月。

药钱花去二百文,相当于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