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絲恰到好处的感伤:“令爱虽一切安好,心中却时刻挂念着蔡先生。她不止一次向我打听,是
否有她父親的下落,我却不忍相告。”
谢乔微微停顿,观察着蔡邕的反应,“她说,她很想念父亲,不知父亲是否安康,身在何方。”
这句话,如同最精准的箭矢,瞬间击中了蔡邕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这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身躯猛地一震。他猛地抬起头,眼中迅速氤氲起一层水汽,嘴唇翕动了几下,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那張清癯的臉上,痛苦、思念、担忧、还有一丝为人父的愧疚,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令他瞬间苍老了许多。他最疼爱的便是这个才华横溢、冰雪聪明的女儿,流亡在外,最放心不下的也是她。骤然听到女儿不仅安好,而且还如此深切地思念着自己,那份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
他别过头去,似乎想掩饰自己的失态,但微微颤抖的肩膀,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书房内一时陷入了沉默,只有灯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以及蔡邕压抑着的粗重的呼吸声。
谢乔静静地等待着,她知道,火候到了。
待蔡邕的情绪稍稍平复,她才再次开口,声音沉稳而清晰:“蔡先生,乔知晓先生如今身不由己,意在避祸。中原之地,江南江北,战乱频仍,恐非久留之所。”
她看着蔡邕,目光诚恳,“晚辈斗胆,或可为先生指一条去路。”
蔡邕缓缓转过头,眼眶微红,带着询问的目光看向谢乔。
“西凉,如今尚算安稳。”谢乔缓缓说道,“乔籍凉州敦煌,乔在凉州薄有根基,或可为先生提供一处安身立命之所,潜心治学,静待时变。更重要的是,”她语气微微加重,“令爱蔡琰,如今亦在彼处。”
蔡邕的瞳孔骤然收缩,紧紧地盯着谢乔。
他那双因激动而微红的眼睛,此刻重新染上了审视与疑虑。他不再是那个失态的父亲,而是变回了那个饱经世事、心思缜密的大儒蔡邕。
“西凉之地?”他重复了一遍,声音依旧有些沙哑,却已恢复了几分冷静,“路途何其遥远,兵祸连结,盗匪横行,如何去得?”
这并非杞人忧天。
从中原到凉州,千里迢迢,关隘重重,莫说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便是寻常商队,若无强力护卫,也多半是有去无回。
他看向谢乔,目光锐利:“凉州偏远,非是中原繁盛之地,府君身居梁相,何以护得老朽周全,安顿老朽生活?”
他一生坎坷,早已不轻信于人。眼前这位年轻“府君”的承诺,听起来美好,却也虚无缥缈。万一只是对方随口一说,或是力有不逮,自己贸然前往,岂不是自投罗网,境况只比现在更加不堪。
谢乔理解他的顾虑。换做是她自己,面对一个来历不明、自称能提供庇护的陌生人,恐怕比蔡邕还要多疑。
她微微一笑,并未因蔡邕的质疑而动怒,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若是对方毫不犹豫便答应下来,她反而要掂量一下对方的智商了。
“先生所虑,确是实情。”谢乔坦然承认,“路途艰险,非乔一人之力可轻易抹平。但乔既敢提出此议,便非信口开河。”
她站直了身子,语气平稳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护送先生西行之人,乔会亲自挑选,皆是百战余生、忠勇可靠的精锐之士。乔亦知一条小径,可避开兵乱丛生的河西,直入敦煌。彼处亦是乔之基业之所在。”
“焉有此小径?”蔡邕怀疑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