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8(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那时候,烽火连天,饿殍遍野。年七岁的谢均与家人在逃难中失散,他衣衫褴褛,紧紧抱着膝盖,蜷缩在一處被烧毁的村落残破的屋檐下,瑟瑟发抖。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身着布衣,面容温和的长者拨开半人高的乱草,走到了他面前。

那便是游学至此的郑玄。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页?不?是????????????n????????????????????则?为?山?寨?佔?点

“孺子,父母安在?”郑玄的声音沉稳而带着一絲疲惫。

谢均惊恐地望着他,瘦小的身体抖得更厉害。他见过太多大人,有的会踢开挡路的孩子,有的会抢夺手中仅有的食物,还有的像野兽一般啃食人肉。他不敢再想下去,只是不住地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郑玄见状,从随身携带的布袋中取出一块干硬的糗粮,掰了一小块,递到他干裂的唇边。

那是一小块干硬的糗粮,颜色暗沉,却透着一股救命的粮食香气。谢均迟疑了一下,终是抵不过腹中的饥饿,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郑玄又解下腰间的水囊,小心地喂了他几口水。

“罢了,你便跟着老夫罢。”

远行途中,谢均咳疾骤然加重,咳得撕心裂肺,小小的身子蜷成一团,痛楚不堪。

郑玄俯身看他,只沉声道:“在此等候,老夫去去便回。”

望着那道远去的背影,谢均心中一片冰凉。他以为郑玄不会回来了,就像他的父亲,让他等,等了一日又一日,漫漫无尽,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与希望。

但与父亲不同,郑玄回来了。

郑玄不知从何处寻来了一只陶釜,他再将药囊中取出拣选好的草药,如紫苏、桔梗、甘草之类,按序放入釜中,再缓缓注入清水。

陶釜架在灶上,郑玄守在一旁,不时用一根细长的木勺搅动药材,防止糊底,同时观察药汁的颜色与稠度。待药汁熬煮到合适的火候,他用竹箸仔细夹去药渣,将滚烫的药液小心倒入碗中。

郑玄端着药碗,用口輕輕吹散上面的热气,试了又试,直到不那么烫口,才递到谢均手中,“药好了,趁热饮下。”

喝了药,睡了一大觉,第二日谢均便开始有了些微好转。

此后,他便成了康成先生身边的一名小书童,每日负责洒扫、研墨、铺展竹简。

起初,谢均总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什么事被赶走,但郑玄始终脾气温和,从未因为他打翻墨汁或是摔坏什么东西而责骂过他。

谢均逃难时落下的病根,时常咳嗽,夜里更是辗转难眠。

郑玄却对他关照有加,每每亲自为他煎药。

建宁四年,党锢之祸起,郑玄被朝廷禁锢,不得为官,只能回归乡里。那一年,谢均刚满八岁,在郑玄身边也才一年光景。

郑玄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将更多心力投入到对儒家经籍的整理与注释之中。

谢均则一如既往地随侍左右,为他研墨、铺纸,有时也帮着翻检堆积如山的竹简、查找某个冷僻的字句。

灯火之下,一老一少,身影相伴,日子虽清苦,却也因这份专注而顯得格外安稳。

光阴荏苒,转眼便是數载过去。

这期间,谢均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咳疾日益加重,夜里盗汗不止,偶尔还会咳出血絲。

他预感到,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了。

他不愿让先生再为自己这残破的身子耗费心神,更不愿让他亲眼看着自己死去,平添伤感。

于是,在熹平三年的一个平凡的清晨,谢均悄然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