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4(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谢乔遂又以孜然肉串,勾住了他的味蕾。

圣人既然是圣人,自然不常露面。谢均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在西凉,同时还兼具建造屋舍的任务。谢乔空闲时,也会回西凉帮忙。

经年累月,圣人答语万万千千,谢乔寻人编纂了一本连载中的《圣人言》,记录每日问答。

当然,内容得是精挑细选、绝对安全、高度符合梁国当前发展核心价值观的版本,夹带私货,潜移默化地传递一些普适价值观。

比如众生平等。

在这个年代,阶级分化根深蒂固,“众生平等”之类的话更像是妄言。

《圣人言》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变什么,但至少,能在人们心中,悄悄地埋下一颗种子。

种子,总有发芽的那一天。

至于梁国的军防。

校场之上,关羽、屯长张飞二人每日操练军士,未尝懈怠。

军侯关羽声若洪钟:“今日操演,先习队列!闻鼓而进,闻金而止,左右转进,务必整齐划一,如臂使指!”

他走入队列,纠正某个新兵略微倾斜的矛尖,又拍了拍另一人不够挺直的腰杆。随后,他会亲自演示几套刀法,大开大合,势沉力猛,每一次劈砍都带着风声,让军士看得心驰神往。

另一侧,屯长张飞不时咆哮着冲入战团,用手中的木矛拨开缠斗的兵士,大喝道:“出矛要快!要狠!看准了再刺!莫要胆小如鼠!”

他亲自下场,与三五个军士对打,木矛在他手中使得虎虎生风,逼得对方连连后退。

他更注重激发军士的血勇之气,常以激将法道:“哪个孬种不敢上前?!”

训练间歇,他会与军士们一同席地而坐,大口喝水,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些鼓劲的笑话。

相府之内,长史刘备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他长年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牍簿册之间,其处事条理分明,待人谦和有礼,又能洞察细微,常于繁杂事务中寻得症结,提出妥善建言。

梁汾亦在军务上日益精进,常与关张二将讨教兵法,夜则研读谢乔所授之兵书图志,于排兵布阵、军械调度一道,颇有心得。

极支辽则于智谋一道用心钻研,不再局限于书本,更开始分析各地传来的讯息。谢乔常将一些从北方各地搜集来的情报,如南匈奴部落动向、地方豪强纷争等,交予他剖析,锻炼其判断时局、揣摩人心的能力。

Ⅱ型的投石车造完一百架之后,果然如谢乔所料,[工坊]的图纸升到了Ⅲ型。由此推测,升到Ⅳ型,可能得好几百架,至少上五百架。

若五六百架投石车放在城中,太夸张了,也占地方。

用不上那么多,谢乔将投石车产线暂时关闭。

在造完的这一百架投石车中,已有八十架,被悉数安置上了高达五丈的五级城墙。

搬运这些庞然大物,着实不易。军士协力,先是将每架投石车的长臂、底座、配重箱等主要部件拆卸开来,每一处接口、每一个榫卯,均用炭笔细细标记,唯恐组装时出了差错。

而后,于城墙之下,临时竖起数座巨大的木制辘轳与吊臂,数十名壮汉一组,肌肉贲张,青筋暴起,口中呼喝着统一的号子,合力绞动辘轳,将数千斤重的部件,用浸过桐油的粗大麻绳,一寸寸、稳稳地吊上墙头。

城墙之上,早有经验丰富的匠人等候,他们手持图样,指挥着军士将吊运上来的部件迅速归位,依照标记,将榫卯一一对合,再用坚实的木楔敲紧,关键处则以特制的铁钉铆死。

一架投石车从拆解到在墙垛间重新昂然挺立,往往需耗去大半日时光。

坚逾金汤的城墙是最牢固的盾,而这些蓄势待发的投石车,便是悬于敌颈的最锋利之矛,二者相合,方能高枕无忧。

石弹,自然是越多越好。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