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恍然大悟:“啊,是那个药方。”
他当然记得:“我去掉了几味药,又加了炒白术与茯苓,然后还调整了黄连和干姜的用量。”
钱博江点头。
张仲景开口:“我问你,炒白术与茯苓针对什么症状?”
钱博江脱口而出:“这两味药是苓桂术甘汤的核心配伍,主治水湿内停。”
用西医的话来解释就是肠道水液代谢异常。
“不错。”张仲景夸他,“当日我观患者舌苔白腻,腹胀便溏,脾虚湿盛,便加了这两味药。从脉象上看,她是上热下寒,且她的下寒又重于上热,所以我加大了干姜的用量……”
他对送了一本书给自己的钱博江很有好感,将其视为学生子侄,对他讲述自己当时的辨证逻辑,抽丝剥茧,十分细致。让他欣喜的是,钱博江显然功底也不差,听了后还能继续提出自己的疑问。
有问有答,于是,两人对这个病例很有热情的讨论了半个小时。当然,主要是张仲景说,钱博江听。
比起讨论来说,更像是传道解惑。
钱博江在听了开头后就知道自己是误会这位老先生了,对方的中医造诣十分深厚,他甚至觉得比他爷爷还要更强一些。而且走的是纯传统路线,很是难得。
“你适才也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讲到口干舌燥,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即便是同一个病,反应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要学会辨证而不是死记药方。若只知执原方治今病,便犹如刻舟求剑了。”
钱博江脸色通红。
他虽然当时驳斥了自己的父亲,但心里未尝不觉得那方子的确是更改太过。大家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用药的,那必然是经过了验证的经典,这么大的配伍调整有必要吗?真不是乱来吗?
如今被张仲景一说,就很是羞愧。想来,也是自己被经方和权威箍住了。
他也学张仲景拱拱手,做足了古礼:“多谢老先生点醒我。”
又闲聊了几句,钱博江便想要起身告辞,却被张仲景叫住:“小哥不急着走,来来来,正好来看看新到的这批药材,帮我处理一下。”
他可是记得这位小哥在抓药的时候是极为娴熟的。
若是路晓琪在场,便能发现张仲景脸上和蔼的笑容以及抓壮丁的神态是何其的眼熟。
就这样,钱博江稀里糊涂地帮张仲景折腾了一下午的药材。
怎么回事?他不是来试探对方实力的吗?怎么忽然就成了他的药童?甚至,还约好了第二日还要再来……走在回家的路上,钱博江哑然失笑。
但是他一边干活一边向张仲景请教,的确是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钱博江决定明天一定准时到。
如此反复几天之后,钱关山纳闷了,怎么自家儿子老是往外面跑,诊所里都只有一个抓药的实习生了。他打听了一下,才知道钱博江竟然是去了清河古镇,也就是之前让自己很不爽的那位中医那儿义务帮忙,不由得脸色一沉。
他这儿子,从来就不听自己的话。
而且,他老觉得钱博江有点看不起自己。这更让钱关山很不满。
他靠在柜台上想了想,怒从中来,趁着父亲不在,钱关山打算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儿子一顿,让他知道他老子也不是吃素的。而且,他倒是要看看,那个乱改经方的到底是何方神圣!
于是,这日就在钱博江吭哧吭哧在观脉堂里给药材磨粉的时候,就看到自家老父亲吹胡子瞪眼的出现在了面前。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