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医学院的人都知道,南华生物科研院里两大派系宋恒和张铮关系不和。
两者区别是宋恒更倾向于科研,研究现有的生物、病毒,大部分学生会参加临床实习,能力突出者会被宋恒教授带进实验室参加现有的未向大众公开的病毒研究。
而张铮热衷于商业合作项目,比如研究新药物等等,经常出席宣讲会,和制造企业合作。因此在大众耳朵里,张铮的知名度要比宋恒高。
宋恒是位不苟言笑、头顶地中海的中年导师,一腔热爱和精力全都投入了与病毒的交道之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就不多,但他没有敷衍了事,反而十分严苛。
他是个负责任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育效果需要很高的效率,所以跟他的学生压力要比跟张铮的学生压力大。
林希眼下能做的就是在宋恒面前好好表现,宋恒在生物研究院的声望虽然不如张铮,但他手底也有进科研院实验室的名额。
林希选择的方向是专业型硕士,需要去医院参加实习。
研三那年就是2025年,如果能找机会转到鸿文医院会离病毒更近一些。
为了一些特定目的,林希必须去当佼佼者,研究生三年时间并不轻松,甚至比高三、本科四年还要艰难。
越往上走,竞争对手越少,但竞争强度越激烈。
林希这一世重生选择学医以来几乎没有时间喘一口气,她强迫自己变成了曾经接触不到的精英,高效利用每一寸光阴每一个脑细胞。
感觉力不从心时,林希也会苦笑——
大概曾经浪费了太多时间,学习工作摸鱼划水,末世躺平那么多年,把闲暇时光全都用掉了,所以现在才那么辛苦。
辛苦之余也有其他小插曲。
除了林希,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的劫难,每个人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年龄段的喜悦。
林希有位同学成岭,与她同届但不同导师,是张铮那边的学生,平时和林希有些公共课程是重合的。
上次实验数据交换交流时他们分到了同组,有些交集。
自那次交流之后,成岭开始频繁地给林希发消息,有时是问候,有时是专业方面的交流。
林希从来不是个擅长交流的人,以前默默无闻潜入人海,现在压力太大无心社交,身边依然没有发展起新的关系网。
但不善交流不代表她意识迟钝,这个青年的意图太明显了。
在又一次“实验室偶遇”时,林希没有躲闪。
成岭维持着礼貌在一旁坐下,从专业的角度插入话题和林希讨论了几句实验相关内容。
林希也礼貌地答复了,但她只答不开启新的话题,很快就会冷场。
成岭耐心地等林希实验收尾,终于准备提出晚饭邀约。
林希却率先提问:“同学,你是想和我交朋友吗?”
被这么直白地叫破,成岭扶了扶眼镜,清了一下嗓子点点头道:“你还挺率真的。”
林希:“不好意思,我们不合适。”
眼前这个女生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温和内敛的,成岭没想到会被这么直截了当地拒绝,有些尴尬地扶了扶眼镜:“方便说说哪里不合适吗?”
林希一愣——早知道直接说我不喜欢了!
和平年代的林希也面对过这种情况,只要随大流地说一句“我们不合适”对方就明白了,这人怎么还追着问呢。
林希低头收拾着背包,没头没脑来了一句:“因为你是学术型,我是专业型。”
“是这样吗。”成岭被这句话逗笑了,“但其实我还是想硕士毕业就参加工作,即使是学术型也能去医院工作。真正研究学术的,像张教授这样的人是凤毛麟角。”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