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众人就在刘军浩的院子里吃饭,他们刚洗过手到屋里坐下,王老师和张倩就端了两大盆子菜进了屋子。
最初的时候王老师还想用盘子呢,却被赵教授劝阻了,他知道这里的人都不讲究样子,只要能吃饱就行。入乡随俗,用盆子装反而显得实在。
于是王老师上午就早早的和张倩一起到集市上买了二十多斤大肉和其他一些熟食回来做饭,蔬菜倒不用愁,刘军浩院子里多的是。
香喷喷的大肉,一咬一口油,非常下饭,大家累了半天也不推辞,就着白腾腾的机制馍开吃起来。
第五十五章 冬天的菜
由于人多,再加上地基挖的并不是很深,因此他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将壕沟挖好,然后就是刘广聚出面联络大王庄的采石场送了几大车毛石过来。
大青山周围石料丰富再加上以前山外的水泥很难运进来,因此打地基的时候一般都用的是毛石。这毛石虽然看起来粗犷,但是特别结实,如果地基打好了,房子几十年不倒也是常有的事。就拿刘军浩住的几间仓库来说吧,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可是到现在却连个裂缝都没有。
赵教授原本想用水泥做地基的,但是听到了夏天水泥潮气太大后,就改用了毛石。
这次弄来的毛石都是大块头,比较方正,做地基刚刚好。当然打地基的时候还举行了一个仪式,以求房屋结实,生活平平安安。
地基打好之后就开始砌墙面,这些红砖都是从镇外拉进来的,价格比较贵,但是砌起来美观,而且也比镇里边烧的青砖结实得多。
村里的泥瓦匠虽然不上档次,但是垒个墙还是能胜任的,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把墙砌好,然后赵教授又委托刘广聚到镇上买了几根好木料,将梁一上,就开始扇瓦。
当然上梁在农村可是一件大事儿,要看个好日子,一般选在农历的三,六或九,这是公认的好日子。
赵教授虽然不相信,但是入乡随俗,在刘军浩的指点下早就准备好了一切。这东西其实也算不上迷信,只是图个喜庆,到了那天张倩还特意早早的拿着手机等着,准备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上梁的时间要选在中午的12点以前,这也是规矩。
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掌班的用个大箩筐装些硬币毛票花生核桃等等站在大梁上朝下撒扔,一边撒一边口中还不住叫着“东一撒,西一撒,房前屋后跑骡又跑马。”“东一攉,西一攉,孩子老婆一小窝……”
到这个时候也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不停地在房子周围捡硬币、花生、核桃。而赵教授这个时候则忙着给来帮忙的人发红包,凑热闹的人递喜糖。
一共用了八天的时间,五间大房子就矗立在村头,刚盖好的房子怎么看都喜庆,不过这个时候还是不能住人的,需要隔几天用柴火在里边烤一烤,将屋里的潮气烘干。
看着村里的人纷纷开始种冬天吃的菜,刘军浩也张罗着将后院那一大片地整理出来,然后又到村里要了一些蒜瓣和上海青籽儿种在地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