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5(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君便先拿来练手。”

“是看到乞人了。”黛黎回答他最初的问题,又说:“今日我在郡中随意游肆,看见有许多豕牢,有些是富农所建。”

所谓的“豕牢”,就是带厕猪圈。

这种带厕猪圈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以木阶垒高的、专门如厕的地方,下面则用来养猪。

人的粪便掉下来给猪吃,猪的粪便则收集起来,用于给作物积肥。

黛黎:“据我所知,你们这里的厩肥用得最多,过来才是河泥、豆箕和蚕矢等物。”

秦邵宗没有种过地,但北地里多的是军农。没有战事时,军士就是农民,得拿锄头下地。

他过往没少和下属一起去巡视,故而对于农作一事,秦邵宗不算一无所知,“夫人说的不错,不过北地的河道不如南方的充沛,这边的河泥用得更少些。”

秦邵宗想到自她回府后,和丢了魂似的,后面又突然提起豕牢,“夫人有何高见?”

“单论作物品种而言,小麦的产量比黍要高。君侯有没有想过,如果肥料用得好,或许小麦和小麦之间的产量,也能拉开天与地的差距。”这是方才黛黎一直在想的。

那时她曾问白象,问他们是十年前捡到州州,还是在大饥.荒以后。后者没有明说,但观他当时的神态,她猜应该是大饥.荒出现之后。

也就是说,州州在这之前或流浪、或吃百家饭,也或被不知名人家收养了一年,而后才到青莲教去。

可能是逐渐安定下来,儿子也在身边,还越来越好。黛黎第一次有了其他的想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以前她在出版社审的历史类农业的稿子,里面有不少东西能用上。

人们最早采用“火耕水耨”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前者是先用火烧掉杂草,而后引水入田,这种方式多用于山林湿地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后者是在初春时期,将山间树木砍倒,待春雨来临之前放火将其烧光,之后以树草灰烬为肥料,乘土热下种。①

这是最初的给农田增加肥力的方式。

时间的长河缓缓流动,等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将种子和人畜粪便混合在一起,以此来播种的“粪种”出现了。

人畜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虽说当时的人们不认识这些元素,但不妨碍他们知晓这样作物长得很好。

后来到了汉代,人们将目光放在了绿肥身上。而所谓“绿肥”,是指利用绿色植物作肥料,例如苕子和苜蓿,这两者都能固氮,提高土壤肥力。

再往后,人们又在肥料的搭配、施肥时间和方法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秦邵宗原本懒散地坐在旁边,闻言直起身,“天与地的差距?那是几何?”

黛黎反问他,“你们这里一亩地能产多少石小麦?”

秦邵宗:“一亩地一石左右。”

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

黛黎若有所思,“如果一切顺利,应该能提高一半。”

绕是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但此刻的秦邵宗也不由面露惊愕,“这般多?”

提高一半,那就是在人力、畜力和田地面积都不变的情况下,白赠了一半的地,多出的一半粮食和从天上掉下来没差别。

“这算什么多,在我那边……”黛黎停了停,“算了,还是不说了。”

“有何不能说?”秦邵宗心里痒得厉害,主动问:“桃花源的一亩田能产多少小麦?”

黛黎摇着头叹气,“相信我,你还是不要知晓为好。否则我怕我说出来,你今晚抓心挠肺,要睁眼到天亮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