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这些文章得到了思想界和教育界不少人士的支持,甚至还引起了“百家争鸣”,为商学院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舆论压力,也把秦想想这个“灵魂校长”推进了旋涡当中。
“或许秦想想本人就是个唯利是图的人?”
“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必然指向错误的结果。”
“这是在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腐蚀教育……”
……
秦想想翻着那些对自己的批判,就发现这荣誉校长不好当,她对着媒体记者的采访,只回 应了一段话:
“当初商学院创办之初,我们跑了不少高校请老师,结果没有一个教授看得上商学院这个草台班子,现在却批判我们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这不是因为一开始学校想进行系统理论培训教育——但条路从最开始就行不通,只能自己另谋出路。”
“我们只能依靠实践,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秦想想的回应经过媒体报道后,也引起了热烈反响,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
“真正唯利是图的人恐怕不是秦校长,而是另有其人。”
“商学院创办过程真不容易,请不到专业老师,才被迫请来一些破产的教授,完成了‘起死回生’的实践经验。”
“真的请不来教授吗?还是秦校长没有‘三顾茅庐’的诚心?”
“可这商学院还是必须得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
……
在这些舆论之下,国家体改委和教育部联合组成了调研组,悄然抵达沪市,直奔沪市商学院,进行具体的教育改革调研。
“秦校长,贵校的实践成果非常精彩,但背后的普适性管理规律是什么?希望您能郑重考虑考虑。”
调研组肯定了商学院的实践成果,但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同样也要求商学院在之后逐渐走上“正规化”的学科之路。
他们给出的建议就是:总结普适性规律。
其实也就是要搞案例研究,要做理论提炼,要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撰写论文。
商学院有很多宝贵的案例,这些都意味着一篇篇的“论文”,然而商学院有学术背景的人比较少,学员们会创业,可不一定会写系统性标准论文。
面对这个难题,秦想想只能让亲儿子出马,请来不少复旦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来到商学院,成立一个“案例研究和理论提炼中心”,总结提炼商学院创造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总结“技术商业转化原则”“小微企业生存法则”“乡镇企业改造”……等等管理方法论。
“儿子,你们来教沈阿姨,还有白大姐等人写论文,还有陆平川,他这个案例也典型,还有刘巧妹……”
黎青峰:“妈,您自己也多写几篇论文!”
秦想想:“……”还是炸学校吧!
真是倒反天罡,秦想想当年大学毕业,以为自己完成了毕业设计就足够了,现在当了校长,还倒逼她来写论文,搞学术。
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开始大批量的撰写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在朱崇贵姜国华等有学术背景教授的带领下,一篇接一篇的论文,向《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等国内期刊投稿。
一篇论文被录用了,第二篇论文被录用了……第三篇,第四篇……
这些论文,也在学术界证明了,沪市商学院的实践,可以被“学术化”。
“校长,按照目前学校的学术成果发展下去,大概在两三年左右,市领导那边会大力推动商学院获批成为国家教委直属成人高等专科院校。”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