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年幼时的拙作骂的虽是的齐景轩,但之所以那么骂,是因为听人说淑妃是乡野间来的。在年幼的太子眼中,母亲既然来自乡野,那儿子自然也生来就带野气,如此蛮横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他在某次跟齐景轩打架输了之后便一气之下写了那篇文章,文中齐景轩是头山间野猪,野猪因为乍然下山不熟悉环境,所以横冲直撞四处伤人,最终被一名勇武的英雄除掉了。这英雄当然就是太子自己。
那篇文章幼稚得很,被先生发现后当场焚毁了。但发现这篇文章的是大嘴巴的老六,所以焚毁前便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
先生将此事告诉皇帝时只说太子不务正业,没提他文中骂了齐景轩的事,是以起初皇帝并不知道。
后来他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唤齐景轩为阿彘,也只以为是孩子不懂事,故意讲些难听话骂人罢了,训斥了他们几次,并未放在心上。
直到他后来知道了“阿彘”的由来,知道了太子文中的“乡野”二字。
皇帝当时便沉了脸,命人将太子叫了过来,问他为何要用这两个字,为何要说齐景轩来自乡野。
太子那时也不过七八岁,原以为父皇是因为他将七弟写成猪才把他叫来的,没想到他问的却是这两个字。
他不知道皇帝为何如此动怒,战战兢兢将曾听人说淑妃来自乡野的事说了,末了不忘认错,说自己不该骂弟弟是猪。
皇帝的怒火却并未因此消减半分,不仅痛骂他一顿,还将他身边的宫人都抓了起来,严刑审问都有谁曾在他耳边嚼过舌根,谁曾说过淑妃来自乡野。凡与这两个字沾边的,最终都被处以极刑。
眼见自己身边熟悉的宫人被一个个带走,有些就在院中受刑,太子害怕又不忍,想为他们求情,却被皇后拦住了。
皇后非但没有帮他,还亲自参与了审问,冷眼瞧着那些人受刑。后来皇帝走后,太子才从她口中得知,原来父皇之所以那么生气,是因为他跟淑妃来自同一个地方。说淑妃来自乡野,不就是说皇帝来自乡野
太子那时还没有被立为储君,只是一位普通的皇子罢了。他身边的人有些是皇后挑的,有些是内务府安排的。皇后虽然提防着有人暗害于他,却没想到会有人在他耳边嚼舌根,故意跟他说一些不好的话,让他耳濡目染。
这样的疏忽导致太子无意间触了皇帝的逆鳞,让已经渐渐掌权的皇帝大为恼怒。
年幼的太子当时依旧不解,乡野又不是什么不好的地方,先生们教课时偶尔会讲到田课农桑,偶尔还会提起某些大儒致仕返乡耕种劳作,这些不都是乡野为何要因此动怒
他文中虽然将齐景轩写作一头来自乡野的豪猪,但这豪猪之所以被英雄除掉,是因为他横冲直撞到处伤人,是头坏猪。倘若他是头好猪……不,倘若他是个好人,那便是来自乡野也没什么啊。
那时的太子不知道皇帝当年的处境,不知道皇帝初来乍到时,就是被当做一头配种的猪拱上皇位的。
无权无势的嗣子皇帝本就不被世家大族看重,一头种猪皇帝,自然更让人轻视。那时不知多少人暗中嘲笑他来自乡野,什么都不懂,也无需懂,只要能生孩子就行了。有些人的轻视甚至直接摆在了明面上,对这位新帝毫无敬重可言。
直到他后来渐渐掌权,提及他出身的人才少了,但暗地里的轻视并未消失,这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皇帝对此自然也很清楚,因此他心中的怒火也并未消散,只不过暗自积压着没有发泄出来罢了。
太子的那篇文章将这种暗中的嘲讽轻视摆到了明面上,皇帝积攒多年的怒火被引燃,顿时勃然大怒。
宫中那时风声鹤唳,谁也不敢去招惹气头上的皇帝。各宫妃嫔知晓事情源于齐景轩的诨号“阿彘”,纷纷严令自己的儿女不许再这样叫他,生怕被皇帝听到后受到迁怒。
于是齐景轩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