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数次下诏禁土地兼并,处罚却相当轻微。

这节度使坐大、土地兼并问题急剧恶化的后患——

就该由李隆基自己咽下苦果。

【李世民:……】

【李隆基:……】

李隆基只是开始沉溺于享乐,但并不代表他昏庸愚蠢。

他甚至在思索秦念口中的“巅峰”是哪一年。

是之后,还是之前?

自己是否已经处于昏聩之中?

他想到三年前连杀三子,又想起今年借太后忌辰之名敕令寿王妃出家。

李隆基额上沁出冷汗。

【武曌:既是如此,李隆基为何不能为首选?晚年昏庸之事,亦能改之。】

太平公主掩饰好情绪。

她绝不能露出任何对陛下的不敬之色,哪怕现在她还没有抵达皇宫。

如此绝佳的机遇,她绝不能让其因自身的缘故而错失!

武曌此问,并非是不愿立太平为皇储,甚至她内心已经做出了立太平为皇太子的准备。

只是秦念说李隆基有着声誉榜前十的才能,她不问,就必然会有臣子质疑太平是因女子的身份,才得秦念看重。

【秦念: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就这么个玩意,但凡有首选,那还是别了吧。】

【李隆基:大唐怎会是亡于朕?!】

李隆基不能理解!

他分明就看到了太子李亨之名,凭什么说他是亡唐之主?

可当问完,李隆基就注意到“实亡”一词。

………

李世民也是心中一惊。

可仔细看“实亡”二字,就知道李隆基并非真正的亡国之君。

但“实亡”更甚于“名亡”。

正如西汉之亡不在于幼帝刘衎,而在于汉成帝刘骜。

【秦念:你不认?老赵,朱八八,朱棣,你们怎么看?】

【赵匡胤:确为亡唐之主。】

【朱元璋:致使损口近三千六百万,十去其七,亡唐者李隆基无误。】

非让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取一人为储君,就算是朱元璋也只能以太平公主为首选。

哪怕只是守成之君,也不至于如李隆基这般让大唐由盛急转为衰。

【朱棣: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皆起于李隆基。】

【李隆基:……】

李隆基脸色惨白。

这三人都是声誉榜前九之君,亦是后世之君。

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

他看到了开放历史话题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藩镇、乱世……

李隆基只觉寒意涌入四肢百骸。

他几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设置的节度使!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Y?e?不?是?????ū???€?n????〇?2????????ò???则?为?屾?寨?站?点

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余位,其治下百姓皆惊恐于“损口近三千六百万”!

【李世民:割据……竟是如此。】

仅凭朱姓皇帝的两句话,李世民已经猜出李隆基是怎么回事。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