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3(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个陈大慈在《旧唐书》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

声名不显的将军也能击败吐蕃,可见在这个时候,武周对于吐蕃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唐高宗时难以解决的吐蕃之患,在武周一朝是以吐蕃兵败求和作为结束。

至于吐蕃为什么又成为唐朝的大患,那就得感谢李显李旦李隆基三人对吐蕃的倾力支持。

【武曌:吐蕃何时复叛?】

武曌没有因为吐蕃求和而感到欣喜。

一则她已接受秦念的观点:异族不被同化,就终究会复叛。

二则秦念说过西域将危,其中南面的危险显然来自吐蕃,即吐蕃必然复叛。

【秦念:李隆基,你知道吐蕃何时复叛吗?】

李旦李显都不在群里,秦念就只能讥讽李隆基。

【李隆基(28):此时吐蕃未叛。】

【李隆基(56):两年。】

此前已多次违反规则,担忧“开元二年”也会违背规则二。

李隆基改成“两年”。

………

武曌推测出时间——

李隆基如今十四岁,五年后吐蕃求和,此时为十九岁。

二十八岁时吐蕃尚未复叛,但两年后吐蕃复叛。

从求和到复叛,仅仅十一年。

【秦念:二凤,你不妨猜猜,这吐蕃是怎么复叛的?】

【李世民:……朕不知从何猜起。】

李世民再次叹了口气。

他知道吐蕃复叛的缘由必然会和自己扯上关系,秦念才会突然问他。

这么问,明显就是要借机讥讽于他。

就是不知道是直接关系,还是如汉武帝的“始作俑者”那般。

【秦念:李太平,李显是否已经在让唐军联合吐蕃平定羁縻政权突骑施的内斗?】

【李太平:是,但使者离开长安不久。冯嘉宾,朕命你即刻返回长安,此事就此作罢!】

五十三岁的郭元振终于放下心中巨石。

好!

不愧是最类母的太平公主——

现在应当称陛下了!

………

看到这一答复,秦念就确定李太平所在时期为景龙二年。

【秦念:那个叫冯嘉宾的御史中丞,你这一去,可就得死在娑葛手中。】

冯嘉宾心中大惊,若无天幕现世,他这一去竟是不归路?

【武曌:太平,李显为什么要联合吐蕃去平突骑施之乱?】

武曌觉得有点乱。

突骑施内斗,大唐只需要册封其胜者即可,为什么要参与突骑施的内斗?

参战也就罢了,就当是扶持亲唐的首领。

为什么要联合吐蕃?

吐蕃为大唐之患,为何要让吐蕃参与突骑施的内斗?

一旦突骑施与吐蕃联合,西域必危!

【李太平:儿臣不知其中详情。】

虽然上官婉儿是她的人,但李太平关注的主要为国内之事。

最多也就知道御史中丞冯嘉宾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