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而陈成则特意盘查了镇上新做的户籍册子,将十四岁以下,家里已经没有长辈的孤儿全部接了过来。

真正能从家乡走到幽州来的孤儿并不多,但数十万人里还是找出了上百个。

其中有一些,不是自己走来的,而是被好心的流民收留着带来的,听说镇上开了慈幼院,可以养活这些孤儿,收留他们的人家大多选择将这些孩子送了来。

虽说善良是本性,但大家日子都苦,养活自己尚且艰难,家里能少一张嘴,就能让其他人多吃一口饭。

到今日为止,慈幼院一共收容了六岁以下的孩子十一个,六岁到十岁的四十七个,十岁到十四岁的孩子六十二个,刚好一百二十人,刘大柱也在其中。

除了孩童,慈幼院还收容了十几个六十岁以上的鳏寡老人,一来是给他们养老,二来也能帮着照顾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曲花间几人到慈幼院时,正好是午饭时间,孩子们排起长队等着打饭,负责照顾孩子的妇女们在老人以及年长些的孩子们的帮助下给孩子们装饭。

今日中午的饭食是窝窝头,黄褐色的糙面窝头做成拳头大的一个,里面上一勺时令菜蔬大杂烩,再放上两片炙肉,便是一个孩子的饭食。

若是胃口大些的,也能申请再要一个。饭食管饱,但是不能浪费。

孩子们不认识曲花间,只呆呆地看着这个长得十分好看的大哥哥,眼神里带着局促。

陈成的媳妇自是认识东家的,她将手中的勺子放下,扬着笑脸迎了过来,“东家,您来啦。”

曲花间颔首,问:“可还顺利?有什么困难没有?”

“好着呢,孩子们都听话,有几个小的淘气,也都呼喝得住。”

陈成媳妇是他隔了三代的堂妹,也姓陈,人都叫她陈娘子。她性子温婉,说话却不是那种温声细气的,而是大大方方地扯开嗓子说。

待所有人都领到了饭食,她便让孩子们在饭堂的长桌边坐好,又将曲花间引至前方。

“孩子们,这位便是我们渔湖镇的镇长,咱们的慈幼院也是他出资开设的。”陈娘子同所有人介绍了曲花间的身份,又说了些让人铭记恩情,饮水思源的勉励之语。

这些孩子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都知道他们这些天吃得饱饱的饭,身上干净的衣裳,都是眼前的镇长给的。

小孩子或许不懂什么是感恩,但却明白有奶就是娘的道理,镇长给他们饭吃,就是他们的亲人。

-----------------------

作者有话说:今天三更哈宝子们,十二点和三点各一更。

第90章 夫子

安顿好慈幼院的孩子后, 曲花间从各处寻摸来的学院夫子也到达渔湖镇了。

渔湖镇虽说人口众多,但在这里安家之前都是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真正有文化的人却是没几个。

除了秀才出身的杜文君,便只有曹誉, 曾经考过了童生试, 除这两人之外, 另还有一位因逃难伤了腿的童生, 和三个没能考过童生试的耕读书生。

经过几年的修养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