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是啊,此前只能靠手工搓线的方式编织羊毛制品,生产效率实在太低,耗费大量人工,产出却很有限,有了这纺织机械的辅助,纺线的效率大增,就能敞开了多收购羊毛。”

虽然羊毛制品在大安的售价高昂,有得赚,但是在何殊看来,那么低的生产效率,实在有些浪费人力。

正宁帝现在已经明白用机械替代人工的一些优势,欣慰地点头道。

“这件事不仅关系到羊毛纺织工坊的生意,还能关系到国家大计,还是皇儿说得对,要多重视这些有想法、有创造研发能力的人,他们搞出来的这些东西,真是利国利民。”

想到将器坊那边近来研制出的成果,何殊心想,那些发明创新何止是利国利民,还能保国保民,确保大国地位。

不过正宁帝的性格是真的很平和仁善,对那些关系到打打杀杀的事,都不太感兴趣,若无必要,他一点不关心,只喜欢看到盛世太平、因泰民安的一面。

所以若无必要,何殊一般不怎么和他提起武器与军中的安排。

三月份发往各地的公开邸报上,内容更为丰富。

上面不仅刊有正宁帝确定只拨款一万两银子,为自己、皇后和太子,以及宫中娘娘们修墓,不仅不厚葬还不备陪葬的决定。

还有太子去巡视农务司所在的皇家农庄,在那里当众说的话,代皇上表明朝廷重视农业生产的坚定态度。

还有就是太子代表皇上当众表示,朝廷十分欢迎特别精于农事,善于培育良种的能人,以及擅长发明设计新器物的能工巧匠。

被代表的正宁帝是在看到公开邸报中的内容后,才发现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说’了那么多话,公开‘表明’那么多态度。

不过他对此早就习以为常,毫不推辞地照单全认。

第一百二十五章

随着最新一期公开邸报在各地百姓之间传开, 再次在百姓之中引起轩然大波。

上一期中的内容,还只是展现出皇上的一个态度,这一期却是直接成了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带去巨大震撼。

当然, 刚听说皇上计划拨款一万两银子修那么几十座墓, 算下来每座墓的预算都有数百上千两时, 老百姓并没有多大感触。

毕竟对普通的穷苦老百姓而言,几百上千两的银子,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 为给家中长辈修个几两银子的墓,就已让他们深感吃不消。

官府的人给百姓们解释这一万两, 与之前的历代帝王修墓, 动辄需要耗资数百上千万两巨资之间的差距。

这一万两银子所能修出的墓,即便只使用最普通的砖石,也无法修建出按制该有的墓道与墓室的花费,何况还要修那么多座。

届时修出的墓, 将会寒酸得远不如那些王公大臣, 或是富商之家修的墓,老百姓们才对此有了概念。

比起上次就是否要厚葬与‘死不起’, 所引发的热议,这次的百姓议论更多的是朝廷对农业种植的重视,以及皇上与太子对那些农务司官员夸赞与认可。

这些都使得百姓心中也下意识对那些司农官员生出敬重,对他们所倡导的那些种植方式, 以及推荐的农作物种子,都变得格外重视起来。

某些自认符合邸报中所提到的能工巧匠要求的人, 也随之心思浮动, 很想上京谋个前程, 一展拳脚。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