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夏收的时候,今年夏收还算安稳,没来什么暴雨急风,是一个丰年了。
一起蓬勃发展的,还有京城的工坊,赵士程还是小看了在和平时期,大宋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工坊外常年车水马龙,等着进货的商人排着长队。有些玻璃温度还没完全降下来,就已经被等急了的商人主动去提货了。
很多人看得眼红想新建工坊,又一时半会不敢挖坊里的工人,便干脆去挖学校里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多要去当一年学徒才能正式上工,有些目光长远的,干脆将家里的孩子拉去报名学习,一时间,神霄学校的生员名额倒成了抢手货,学校不得不扩大了招生数量。
好在学校修建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将来扩招的问题,倒也放得下,只是教学质量难免会打点折扣,开启了那种你听得懂就学,听不懂月考过不了就走的淘汰制。
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
赵士程如今更忙碌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车载斗量,但治国这事,是需要时间来看到成效的,不存在他一上位就立刻开启工业革命这种好事,只能是慢慢看成效。
江南大乱后,王洋也带着钦差的身份,过去清点了土地,大量富户被杀使得大量土地被清理出来,王洋挨个过去,清点了无主土地,重新分配。
赵士程也以讲义司的名义启用了新法规——阶梯式征税。
简单说,就是一个家庭如果土地小于或者等于三十亩,就按正常的农税缴税,只谈农税的话,大宋的农税很低,只需要上缴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土地大于三十亩小于一百亩,那就要收百分之二十的农业税;如果土地大于一百亩那就要缴百分之三十的税。
赵士程其实最想实现的就是官绅一体纳粮,也就是官员不享受免税免役的特权,但这暂时实行不了,因为大清能实现这事,是靠清兵杀得人头滚滚的威名,他的现代军队暂时还没训练出来,必须得有强大则忠诚的军队,才能说彻底税制改革的事情。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一件件处理地方上的事情,大宋的官制,就是所有州的政事直接上传中枢,这种政体好处是消息能直接传达,坏处就是二百多个州一起上传,事情就多如牛毛。
赵士程原本准备弄一个秘书办,但在写下文书后,又果断烧掉了,这种事情应该让尚书省门下省经手,多建一个部门容易,将来要裁撤可就不容易了。
今时不同往日,他如今的地位,得谨言慎行,否则,一个不慎,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
……
长风送暖,经过太子殿下的应允,在长途跋涉近一月后,成都府南边的广都镇在千挑万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城的据点。一时间,这里地价飞涨,当地却没几个大户愿意将土地脱手,全都折成了股份,成为了这次新城的大小工坊的股东。
其中碱坊的股份是最昂贵最稀缺的,炼焦坊反而最被嫌弃,因为后者的技术含量太低,大家都会建造了。
纯碱价格极为高昂,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擅长发现它的新用处,从肥皂到玻璃,从制皮到纺织,从味精到面点,用途广泛,供不应求,还不易坏,有的地方直接拿它和胡椒一起当硬通货,比在蜀地比那笨重的铁钱还好用十倍。
有着从官府到地方的一条龙支持,那建设速度真是乘风而起,巴蜀之地的林木繁茂,原材料丰足,又有足够的人口,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工程,没有多久就完工了,开始了试生产。
煤铁川中不缺,但改进后的炉子产量不可同日而语,大大降低了成本。
铁是工业之血,有了铁,便能打造更多器械。
别的不说,如今的大宋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件织机,虽然笨重,但换成铁件后,组装快,且坚固耐用,用水力推动,可以日夜不歇,大大降低了纺织成本。
户部统计发现,这几年来,大宋布匹产量提升了一倍有余,缴纳的财税也翻了一番。
而太原府附近,很多矿山更是增加了铁轨,以骡马运煤,效率倍增,让西北许多地方都用上了太原碳石。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