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要去做织坊的管事,有穿不完衣服。”

他们讨论着未来,直到一个小孩子突然问道:“授衣假要过了,你们的课业做完了么?”

瞬间,原本激烈的讨论安静下来,热闹的气氛也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提问的孩子遭到

了周围小伙伴的剧烈批评。

……

天渐渐黑下来,京城的东郊三十开外,白氏正陪着慈恩所的管事姑娘考察新的学舍。

这片地方并不安宁,所以李姑娘带了三个高大的帮随。

在东郊,因为土地便宜,有一处镇子便成了工坊的聚集地。

而大宋京城人口十分地多,许多城郭户因为各种问题破产后,便会举家迁出,在东郊寻一处便宜的宅子,暂时安家。

这十来年京城物价平稳,十年生育,人口便又增加了许多,生活不易,他们在京城东郊找活,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贫民窟。

来这里的还有附近的州县前来讨生活的人,他们没有没有多的钱入住的正常的房子,便大多在郊外用木头和草盖一个窝棚,有的人情况好转一些后,便会想办法离开这里,但也有人长年得不到改善,便就这样住下来了。

按理,这里应该污水横生,道路狭小,难以下脚。

不过,被朝廷十分重视的“硝田管理所”可不会放过这种地方,凡是能产“人硝”的他们都不会放过,乱倒污水会给重罚,而这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公厕,要不是有人看管,厕所必然会被人占着当房子住。

“就建这里吧,”李姑娘来到一处低矮的棚区,“这里是工坊必经之路,取水也要经过此地,送孩子过来也方便些。”

白氏也赞同:“是如此,能建好,便是一件大善事。”

京城的工坊太多,许多的妇人平日也会寻些活计,会将孩子们寄存在街坊中的某些妇人院里看管,但这种地方并不安全,常常有小孩子越狱出去玩,当然也就会出现各种意外。

年初的时候,京城出了一个大案,有一个妇人以“帮着看管小孩”的名义,在收钱之后,带着七八个孩子消失无踪,若是以前,贫民区的少掉一些孩子,也不会闹得多大。

但如今京城的报纸行业发达,被一个颇有名气的小报追踪报道,引来热议,这事瞬间大了,闹上了开封府。

虽然后来破案了,但找回来时,这些孩子都被乞丐帮买去,做了采生摘割的行当,救回来时大多已经已经肢体残缺,一辈子算是毁了。

皇帝为此惊怒,不但严办了罪犯,还掀起了一番“从严打击帮派恶霸”的行动,整整半年的时间,京城的大小帮派几乎都被从上到下撸了一遍,引得无数人拍手称快。

随后,陛下专门从国库中拨款,要求慈恩所在贫民较多的地方,建立一些小学,这里每个孩子只要很少钱就能入学,也不要求教什么特别深的知识,把十岁以下孩子放在这里,让父母能抽出一点空闲就好——十岁以上孩子在家里已经算半个劳力,不会送到学校的。

这半年来,他们已经建立了三所学校,如今正在准备第四所。

李姑娘又看了远方的冒着白烟工坊,微微皱眉:“听说新开那家工坊,工钱又是抵着陛下定的底线开的,还要工人付一份饭钱,这不是钻着空子扣人家的工钱吗?”

白氏轻轻叹息:“没法子,这织户如今是越来越多了,布价贱了,前些天,一家工坊关门了,有一个妇人带着孩子跳了蔡河。”

京城人太多了,没有土地,又没有活干时,是真的会饿死的。

她们慈恩所偶尔会施粥,但一口薄粥又怎么抵得过一份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