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服气。
这时省里的电视台来镇上做民生访谈,顺便采访一下镇上小吃。
镇上最有名的小吃,现在不就是豆花吗?
主持人带着摄像师走进了刘顺家的豆花铺子。
刘顺家的招牌是正宗裴氏豆花,沾上正宗两个字,总能引人注目一些。
记者不但是自己过来的,还带着一个自称尝过大江南北小吃的美食家。
这时候不叫美食家,叫吃货。
“你是刘师傅是吧?你们做豆花多少年了?”
刘顺想了一下:“少说也得三十年了。”
周航:“三十年的手艺,那得好好尝一尝了。”
第八十一章 一家子炮灰
周航:“三十年的手艺, 那得好好尝一尝了。”
其实他走遍祖国山水,吃过的好东西不计其数,只要往舌尖上一放, 就能尝出东西好不好。”
豆腐花放进嘴里,周航马上眼前一亮, 来不及说话, 赶紧竖起大拇指。
“不错!不错, !不愧是正宗的裴氏豆花, 据说裴氏豆花从清朝起就十分有名气了, 果然不错。对了, 您贵姓刘是吧?您姓刘,怎么正宗裴氏豆花的招牌在您手里呢?”
裴氏豆花的传人也应该是裴氏子孙才对。
刘顺:“我师父传给我的,他老人家能看的起我,是我的荣幸。”
那意思不是不传裴氏子孙,是因为他们无能。
这种情况只有子孙无能, 才会传给旁人。
周航点点头, 然后把那一碗豆花吃完了。
刘顺家的豆花没过两天上了电视, 知名度一下子上来了,正宗裴氏豆花成了热议话题。
年代久远,人们已经不去管裴氏豆花出自哪里了, 只会议论刘顺的手艺好。
其实这个记者是刘顺的儿子故意从电视台找来的。
正巧电视台要拍一个民风访谈类的节目,刘顺的儿子刘国坤自荐自己的豆花,专门给电视台写了好几封信。
老百姓不知道正宗不正宗,他们就知道上了电视的, 就是好东西, 那刘家的豆花想不火都难。
但是记者刚从刘家铺子出来, 就听见有人议论, “你们想吃正宗豆花就去裴家豆花铺子呀?那儿的豆花才正宗。”
记者:“这不就是裴家豆花铺子吗?你看看招牌。”
众人:“我们不看招牌,这不是裴家豆花铺子,裴家豆花铺子在这条街斜对面,人家才是正宗的呢,招牌叫猫耳豆花。
记者带着周航半信半疑的一路找过来了。
裴彦家的豆花铺子里座无虚席,连一个空位子都没有。
记者:……
这么火爆吗?不能吧、这边正宗裴氏豆花,那边还要厉害,怎么这么多人?
周航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尝一尝猫耳豆花了。
周围吃饭的顾客,看着记者带着摄像师进了铺子,一个个都都不由得多看好几眼。
这年月很少看见记者和摄像师。
人们虽然好奇,但是谁也没有给他们让位置。
越是心急越没有位置,周航越是好奇。
等了好一会儿才有了空位,周航要了一碗豆花,然后又要了店里的酱猪蹄,他看见猪蹄子格外有食欲。
周航这个人游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他这张嘴最挑剔,也最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