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8(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他污物混杂在一起,光是行走都是件难事儿。再加上城里排水系统做得不好,每到下雨天,水最深甚至能到腰部。“燕山积雨泥塞道”已经成为京城百姓最厌恶的事儿。

因为这点,还诞生出一个新职业,叫“人背人”。每到下雨天,穷人就会在酒楼饭馆门前蹲着,等有钱人出门后背他们过街。相传前几年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还曾经写文章怒斥过此事,骂他们以人代畜,结果某雨日上朝,自己不小心掉进臭水沟,险些丧命,从此再不过问。

最后一点看似是小,实则最为要命,那便是风沙。是的,虽然现在是古代,但黄土高原的沙漠化现象相较之前就已经很严重了。京城因为是才兴起百来年的大城市,倒是还好,像西安洛阳这样的古都,周围树木被砍伐得非常严重。再加上道路还是土路,遇上风大的时候,飞沙走石,隔着十米人们互相看不见。

冼如星来京师后,就常听幼童们唱着这样的顺口溜,“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就是说别管你多潇洒官多大,哪怕是骑马的贵人,在城里走一圈,鼻孔跟烟囱一样黑黢黢的。

之前冼如星曾经研究过明末那场大鼠疫,如此看来,就算现在人不吃耗子,以这个卫生状况,得传染病也是迟早的。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冼如星叫上她所有的账房,窝在一起算了笔账。虽然没有北京城的详细数据,但早在几十年前,宪宗曾经于皇陵修了条两丈宽的石板路,一共大概两公里,总计花费三十万两。也就是说平均每平米需要二十二两白银,刨除中饱私囊的.吃空饷的,再加上冼如星如今发明除了水泥,她有信心将成本控制在六两左右。

虽然这个价格已经便宜到不可思议,但想将这个北京城翻新一遍,初步预计怎么也要千万两白银。

而大明朝每年的中央税收,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平均在六百万左右,像去年年景大好,又实行了一堆新政,勉强能达到八百万。用整整一年的税收去修城,无论如何朝廷都不可能同意的。

这点冼如星自己也清楚,但此事又必须去做,不光是鼠疫疾病防控的问题,最主要历史上北京城在明朝可不止被围了一次,从保命的角度也得重修。

思来想去,冼如星又再次去找了杨一清。

虽然费宏是首辅,而掌管着户部的是王琼,但这俩一个看自己不顺眼一个滑不溜手,还是杨一清更好说话一点。

杨一清知道她来后,也没有犹豫,直接让人将冼如星领到前厅。两人寒暄几句,冼如星紧接着就说明了来意。

“我的想法是,朝廷拿出一部分钱,之后以税收的形式分摊给商户们,毕竟修了路受益最大的就是他们。”

杨一清捏着胡子,目光炯炯有神,好奇道:“那天我们走后,你有跟陛下再碰过面吗?”

“额,见面了。”冼如星顿了一下,之后继续:“当然了,一下子派发这么重的税百姓们肯定不乐意,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钱分摊到五年十年,这样一来负担就轻很多了。”

“然后呢?你答应他了吗?”

“……没有,这不重要谢谢。其实还有更省钱的方法,之前陛下提出过想要重组营缮所,工匠们如果缴纳足够的征银可以免除当年徭役。目前还没开始实施,如果朝廷放出话,这次参与修路的匠人可以直接免除之后三年劳役,然后再将此事公布,想必匠人们定会更加感恩戴德,管理得当就可以进一步缩短工期。”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