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肚子饿,没办法等陈青筠回来再吃,郑南轩在做好了晚餐以后会先留一部分放在蒸锅里保温,让陈子芹先吃晚饭,等到陈青筠晚上回到家,郑南轩再和他一起吃。
陈青筠回家的时间早晚不定,有时七点多,有时八点多,有时九点多。如果他回来得早,南轩会和他一起吃饭以后,带着陈子芹去小区里玩一圈,如果他回来得晚,郑南轩就独自带着孩子出去玩,然后给孩子洗澡,哄她入睡。等陈青筠回到家,再陪他一起吃饭。
尽管每天差不多只有早餐和晚餐那几分钟是在相处的,陈青筠却觉得南轩和自己的关系似乎也回到了从前。
在这个完全没有书净痕迹的家里,有时他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起她。他求她入梦,却一次也未能在梦中相见。
时间的流逝会带走很多记忆中的情感,就像儿时的他,母亲倒在面前,当时仿佛将他丢进冰窖里一般的记忆,最终也只剩下一页画面,他终可以想起那个画面,心无波澜。十八岁那年,他转身离开南轩,从此再也不见的雨夜,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在与书净的家中,也逐渐褪色。所以有一天,书净静静躺在床上,闭着眼睛的画面,也会逐渐褪去伤痛,只是徒留一张画面吧?
人类如果不是这样善忘,又怎么能继续过下去呢?
书净二七的那天是周五,小寒,天气却不冷不热的。傍晚下班后,他回到他们一起生活过的家中,发现那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没有一点灰尘,之前匆忙走的时候,家里比现在乱多了。
结婚照和遗照还好好地挂在墙上,也没有沾上一点点灰。
岳母没有回来过,大概是这几天南轩在他加班的时候,下班后带着子芹过来打扫过了?
他按岳母的吩咐,在书净的遗照下,摆上一碗白饭、一只鸡和一盘水果,点上一对火烛,插上三支香,往杯中倒上烧酒,洒在地上。而后在阳台上摆了个烧纸桶,点燃金纸丢入桶中,那些金纸是淡黄色的纸浆做的粗糙的纸,中心贴着金色或者银色的箔,岳母在的时候,会把它们折成元宝的形状,可他不会折,就把纸一张一张地烧了。
人真的有灵魂吗?在往生之前,书净真的会留恋他们,来看看他们吗?
过去,陈青筠一直告诉自己,人哪有什么灵魂,死了就死了,人也就彻底消失了。如果有灵魂,妈妈死后是否会徘徊在他身旁,看着年幼的他,因为不舍无法往生?所以最好还是没有的,没有思念,也没有牵挂,随着肉体的消逝,自我消失,痛苦也彻底没有了,这才是好的。
可是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人是有灵魂的,哪怕他看不见,书净可以回来,短暂地停留在他身边,也足以慰藉。
岳母用书衡的微信发了一段语音给他,大意是,让他烧完纸,在晚上九点前快点离开那间房子,以免往生的人过度留恋尘世,或者过度接触阳气,从而不愿去投胎,徘徊此处。
老人都是相信的,相信人有灵魂,相信人有来世,相信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那从今往后,他也姑且这样相信吧。
书净的三七,在腊月初二。那天早上,青筠将书净的骨灰盒从殡仪馆取出,安葬进了墓地。墓碑刻好了,骨灰盒放入墓坑,被土填满,盖上了大理石的盖板。墓地的那个销售帮他安排了整个安葬的流程,请了道士师父来念经,揭开墓碑上的红布,露出了上面的金字,中间的金字是隶书的“先室吴书净之墓”,右边是立碑的日期,左边是“夫陈青筠祀”。
在外围看着穿着道袍的师父念经的陈青筠,忽然懂了“慎终追远”的意义。儿时母亲走得匆忙,他也离开得匆忙,母亲葬礼以后,因为年纪太小,从未去过母亲的墓地,心中哀思许久未能排解。假如像如今这样,亲手立下碑,看到碑文上书净的名字,听着师父念着听不懂的往生的经文,尽管可能对死去的人毫无作用,可是却让活着的人可以相信,她一定会去更好的地方吧?
书衡和岳母会在下午回到东乡,到书净的墓地前做她的三七。因为做三七不能打扰外人,所以书衡特意嘱咐今天陈青筠不要让郑南轩来。此时师父念完经,和陈青筠一起下到墓地销售处。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