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6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走上老路,将自己变成长生蛊。

这个剧情大纲有意思吗?

我这么说出来,你是不是感觉到非常无聊普通?

(灰白色的天花板,似乎在眼前不断飞旋,慢慢慢慢地旋转。)

(插入医生的画外音)

■医生:确实听着挺无聊的。如果这个剧情大纲,拿到白马坞里,是根本不会有人理的水平。

就算导演想拍,听了这个故事,也不会有人给它投资。

太平庸了。

□沈昭陵:嗯。

■医生:但是我在实际观看小说的时候,觉得这个故事并没有你刚才说的那么无聊。它还是很好看的。

□沈昭陵:那是我,用自己的手法,对剧情进行了重新改写。

老实说,那剧情确实没啥意思,非常老掉牙,我自己也知道。

■医生:毕竟这是盛玖和世婵创作的初代鬼故事。那时候的鬼故事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沈昭陵:嗯,但是我依然执着地选择把它,写了出来。

就是因为我相信,当故事内容本身不够吸引人的时候,我可以用巧妙的形式,把一个平庸的作品,变得更加吸引人。

“伟大的故事家,可以利用他精湛的技巧,拯救一个糟糕的创意。”——这是萤曾经告诉我的东西。

所以,我故意保留了这个平庸的剧情,就是想尝试更加精湛的故事技巧。

■医生:多视角结构与非线性叙事?

确实不是一般作者敢尝试的。而且是七个时间线相融合。

你的处女作,技巧很精湛,所以它一问世,就让大家为你目眩神迷了。

你用故事技巧,挽救了一个平庸的故事。你肯定觉得很骄傲吧。

(天花板不再旋转,而是漂移,上下左右前后地乱飘。)

□沈昭陵:当然,我当然很骄傲。

不止是我,历史上很多艺术家都是一样。

很久很久以前的画家们,很多都知道“近大远小”的原理。

一个物体离自己近,那它看起来就大。离自己远,那它看起来就小。这就是近大远小。

但是他们只是粗略地知道好像是这样一样,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调整,到底近的东西画多大,远的东西画多小。

它们也知道建筑看起来也是一样的。空间似乎不是单纯的平面,它们好像有一种纵深感。

地平线、视觉消失点……

站在一个空间的不同角度,这个空间看起来似乎是不一样的。美术当中的空间,似乎有着自己的运行法则。

可这个法则到底是什么呢?

还没有被总结出来,于是一切的一切,都只能依靠画家的直觉进行创作。

就像一个数学家,知道一个圆的圆周长度,和圆的直径有固定的比例,却计算不出那个比例就是3.1415926535……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一样。

■医生:嗯。

□沈昭陵: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通过研究几何,第一次真正掌握了线性透视的规则。

知道了视线消失点,也这个“近大远小”,到底是该画多大,该画多小。

他们掌握了新的绘画技术,然后为之疯狂,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绘画当中把它运用出来!

将古典的宗教绘画法则,和新的文艺复兴透视法则相结合!然后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那种血脉蓬勃的感觉……

如果你不是创作者,你就根本感受不到!

你永远不会明白,一个作家会为了写作技巧如何沉迷,当他知道一个新的手法之后,会如何急切地在下一个作品当中运用它!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