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8(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既如此,那欧阳公那边……”

吕步舒道:“欧阳公尚且还在斟酌,尔等不得打搅。”

如此停了一停,他还是不能不承认:

? 如?您?访?问?的?网?阯?f?a?b?u?Y?e?不?是??????μ???ě?n???????????????????m?则?为????寨?佔?点

“……那王某人在《尚书》上的功力,委实不可小觑,你们还是要小心。”

没错,儒生费劲心力策动舆论攻势,一面是为了发泄怒意占领道德高地,另一面却也是为了给欧阳博士争取时间——王某既然以《尚书》回驳,他们当然不能不反击;但欧阳氏召集诸位治《尚书》的大儒共同研究,却研究越是心扉动摇,越研究越是匪夷所思,竟俨然有高山仰止、莫可揣摩之感了!

不是,这姓王的到底是哪里学来的《尚书》?这水平是不是有点高得离谱了?

《尚书》流传数千年之久,后世大儒苦心钻研,也做出了不少高明奥妙的成果;更不用说,现代考古学迅猛发展,更为传统古籍的释读增添了降维打击的威力——《尚书》中使用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上古文言,晦涩冷僻不可理喻,具体的释义早在漫漫历史中遗失殆尽,恐怕连孔老夫子都已经不甚了了,更遑论资料所剩无几的后代晚生。但在两千年以后,现代的历史学家却有一个绝佳的参照物可供比对——夏商周的上古文言?殷墟甲骨文中不多的是商朝的上古文言么?

正因如此,《尚书》博士们仔细研读了方士的书信之后,内心其实是相当之不知所措的。诸多离经叛道的观点尚且不论(信件中竟尔公然攻讦天人感应,这不是离经叛道是什么?),但其中在训诂和释读上的水平却是一望皆知,断难抹煞;如果公允评价,那就是世代以《尚书》为业的诸位大儒,恐怕也是自愧不如的……

这都是什么事呀!

与后世的某些疯批不同,如今的大儒还是相对要脸的。或许政治攻击可以不择手段,但学术研究到底不能直接打滚。所以欧阳生召集专家群聚议论,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寻觅方士信件上的漏洞,并尝试整合出一套可以与方士的理论相抗衡的体系。这当然是很艰难、很不容易的工作。如果吕步舒等才不得不调动儒家几十年的人脉,拼命造势,为大师们拖延时间。

在以经术治国的思路下,关于理论的争论从来不会只局限于学术圈。没错,满朝公卿现在还看不懂儒生与方士的对决,但他们终究会有看懂的那一天。而一旦领悟了双方水平的高下,那恐怕某种理所应当的怀疑,就要自所有人的心中生发出来了:

如果拼尽全力,却连一个方士都无法战胜,那儒家到底还行不行呐?!

这样的疑惑绝不能够允许,所以一切牵涉到朝政的儒生都必须尽力回击。吕步舒仰头思索片刻,断然下了指示:

“再去买五千钱的白纸,迅速找人抄写传单。京中围剿方士的声量,一刻都不能小下去!”

五千钱白纸,合计两万五千张。两万五千张纸都要手工抄写,那下面的人可真是撞了大运了。听命的几位弟子神色茫然,嘴唇蠕动开合,到底还是只憋出一个字来:

“……唯。”

总的来说,儒生的舆论攻势其实还是相当有效用的——这倒不是说他们的传单有多么的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而纯粹是因为人海战术、数量攻击。儒生能打爆其余百家,考的当然不只是阴谋诡计,更是真刀真枪不容回避的血腥厮杀;在长久锻炼之后,京中的儒学博士战斗力和组织力都相当之强,轻易就组织了十人的总攻小组,专职编写童谣、抄写传单,向方士发动绵绵不绝的攻势。

没错,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