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6(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归乡,固然有点浅薄鄙陋;但表现出的情绪,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巨大的成就是需要认可的,而有什么认可,能比得上你最亲近、最尊重、最信赖扽人的赞美呢?高皇帝于沛县饮酒作乐,歌咏《大风歌》,这一刻的快乐,恐怕要超出他长安登基之时;同样的,如果诸葛丞相能够亲临仪式现场,那为穆祺带来的快乐,也必定会凌驾于一切功名利禄,仅次于——仅次于他上一个任务,逼迫东瀛签订和约的时候。

这样美好的时候,不能容忍有任何瑕疵,所以穆祺不惜工本,自掏腰包买了不少水泥,预备在单于庭外修筑巨大的受降台;到时候他们高踞台上,就可以居高临下,充分的参观匈奴贵族“肉袒出降”、“降轵道旁”的名场面。这样的场景,是必定能留之后世,永永流传的。

当然,匈奴贵族不一定有这么懂事,未必愿意按照汉军的意图办事,即使兵临城下,依旧扭扭捏捏,甚至有负隅顽抗的迹象。但时限临近,空闲不多,穆祺却绝不容此跳梁小丑,破坏他即将迎来的重大仪式。于是他联合老登,断然出手,出动无人机越过单于庭城墙,往城中投掷燃烧药剂和传单,威胁“不换思想就换人”。在天火焚城的压力下,这个威胁非常之有效。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日,留守单于庭的贵族再也顶不住重压,终于派人出城,表达投降的诚意。

穷途末路、一无所有,这样的投降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所以前来谈判的贵族面色苍白、摇摇欲坠,比之死人也只多了一口气。不过,这样的惊恐绝望,可能只有一小半是因为汉军的泰山压顶,一大半倒是因为各自力量的惨淡前景——汉军再怎么泰山压顶,胜了又胜,终究还是要拍屁股走人的;走人后草原茫茫万里,依旧是匈奴人的地盘;但匈奴人的地盘,却不等于是诸位贵族的地盘——而今留守在单于庭的贵人,都是在之前吃鸡大赛中激烈豆蒸,将亲近伊稚斜单于的力量连根拔起,才能掌握大局;原本以为伊稚斜兵败如山倒,已经再也没有能力复起,但孰料对方华丽转身,居然反手与汉军勾搭在了一起。如今局势一朝反倒,还能有他们的好果汁吃么?

与匈奴上层的斗争烈度相比,就算武帝的酷吏都算是心慈手软的。所以贵人们的惊恐战栗,自然不难想象。当他们无可奈何,匍匐于汉军营帐中的时候,那种绝望与恐惧,俨然近似于屠宰场上待毙的羔羊,痛苦绝望,莫过于此。

不过,当他们战战兢兢踏入营帐之后,汉军却并未表现出想象中胜利者的高傲嘲笑、肆意践踏。相反,率领军队讨伐匈奴的霍侍中态度可以称得上是“中正平和”。他斥责了匈奴人侵犯中原的累累罪行,表态必将严惩;但又声称“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秉承长安天子仁慈悯下的德行(站在他后面的方士脸色突然变得非常古怪),他可以给识时务者一条新的生路,重新册封爵位,允许他们戴罪立功。

此语一出,前来投降的贵人们真是又惊又喜,莫可名状:什么叫“戴罪立功”?什么叫“册封爵位”?伊稚斜单于回归在即,必然是从上到下一波大青蒜,死伤不可计算;但以大汉天子的威严,总不至于容忍自己册封的封臣被人肆意屠戮,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只要汉朝的爵位到手,自己的一条小命就算是保住了!

咦!我们早就想做大汉皇帝的狗啦!

当然,牵涉到自家性命的大事,总得倍加谨慎;所以匈奴使者小心翼翼地试探,不知大汉会如何安排册封事宜——如今的汉军当然非常强力,足以压制得损兵折将的伊稚斜单于不敢动弹;但毕竟天高皇帝远,更遑论草原茫茫,不辩方向;要是霍将军拍拍屁股返回长安,那谁还能践行天子的承诺。保住他们的小命呢?

还好,霍将军并没有卸磨杀驴的爱好,所以说出了早就与方士们商议妥当的安排:本次汉匈大战之后,漠南各部一扫而空,腾出了大量的空地;惶惶不可终日的贵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部族迁徙至此,规避单于的锋芒,也方便边境汉军就近庇护。当然,汉军以步卒为主,移动速度未必能比得上匈奴骑兵,为了防备伊稚斜搞偷袭,霍侍中还建议他们与大汉合作,在草场上用水泥修建所谓的“公路”,方便汉军快速调动,时刻警惕。

至于什么叫“公路”嘛……霍去病指了指他们脚下踏着的土地——光滑、平整、坚硬,非常适合于交通运输。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