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样,就再发一份求贤诏。先前只是寓居关中的儒生来此策问,现在关外的儒生也可以来嘛!朕广开言路,来者一律不拒。”
说实话,这真有点过分了。卫青愕然之余,苦思冥想,很想在私下里做一点进谏,提醒陛下“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不宜如此轻佻;但踌躇良久,一时却不知如何开口——众所周知,当今天子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一向是非常擅长转移话题、逆转责任的。
不过还好,事情总还没有到这一步。因为当天下午,留守长安的羽林郎们快马入营,送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消息——在得知天子策问的经过之后,大儒董仲舒已经让弟子备齐车马,亲自往军中赶来了。
听闻消息,穆祺当即出声感慨:“哇喔,终于打到大boss了吗?”
第131章
董仲舒来了。
董仲舒一来, 意味着这场辨经终于要迎来它的结局了。
在当下这个时代,儒生内部的意识形态其实是相对割裂的,推崇《诗》、《书》、《春秋》的学派莫衷一是, 彼此间冲突的激烈并不亚于对外的攻伐(这也是辨经中士人们口诛笔伐,丝毫不肯退让的原因之一);即使声望隆重如董仲舒董博士, 实际也无力统筹学派全局, 儒家如云的高士中, 对他暗怀腹诽、乃至公开攻击的论敌, 其实并不在少数。他在学派中的所谓声望, 看起来也只是虚无缥缈的断根浮萍而已。
可是,平和无事的时代,儒生们可以一千万次的玩弄话术, 模糊地位;但疾风知劲草,等到朝廷的狂飙突如其来, 几乎顷刻之间横扫一切儒家派别之后, 能够挺身而出,慨然承当, 正面皇权压力的, 却有且只有一个——什么叫天下之望?这就叫天下之望。什么叫一代宗师?这就叫一代宗师。执儒学之牛耳者, 就是要在这风波鼎沸、人心惶惧的时候,能够以一己之力, 捍卫道统——呜呼, 微斯人, 吾谁与归?
毫无疑问,当董仲舒毅然出京的那一刻, 学派内部关于儒宗领袖的争论,至此便彻底定谳, 再无一丝动摇之处。而在收到羽林郎的呈报之后,驻跸军中多日的皇帝也终于不再沉默,公然下旨宣告上下,给予了这位儒宗最大的敬意——天子命人预备丝帛玉璧、驷马安车,特意用稻草包裹车轮,以当年迎接鲁地宗师申公的礼节迎接董仲舒;途中又屡屡派遣使者赏赐酒食和医药,特意问候起居,言辞和蔼而又体恤。
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情意殷殷,令人感动;而这样的大张旗鼓,盛设其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全天下公开的宣示,皇帝将要正面迎击儒家宗师的言辞,而这一次旷日持久、堪称一地鸡毛的大辨经,亦终于臻至高潮。
十一日辰时二刻,皇帝戴玉冠、着朝服、御中军营帐,召见了董仲舒一行;随侍左右的有坐镇军中的大佬卫大将军、此次北伐的新贵霍将军,列位方士与侍中近臣,以及某个被皇帝特意召来,至今仍有些不明所以的太史令,司马谈。
重臣,新贵,近卫,史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如此郑重其事,显然是有意要将此次会面勒之山石,留之青史,永为万世的典范。而作为深明经史的大儒,董仲舒一行只是看一看帐中这个架势,当然立刻就能明白皇帝的用意。于是随行而来的列位儒生色为之微变,连行礼的动作都带上了些抖颤——如果一对一私下奏事,他们会未必害怕皇权;但骤然面对这样可能永载史册,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千年万载的大场面,心中难免也会生起惶惑恐惧,乃至难以遏制的动摇。
在这样的一片微妙诡异的气氛中,唯一能够保持镇定从容的,居然是看起来最衰弱也最沉默的董仲舒。似乎是因为途中略感了风寒,他恭敬上前行礼之后,轻轻咳嗽了好几声,才低低出声谢罪——董博士身上可是领着朝廷的官职,事先没有天子的旨意就往军营中赶,那理论上可是有点小小罪过,不能不慎的。
不过显然,皇帝绝不会在这样的气氛中扫兴提什么小罪。他宽宏大量地赦免了儒生们所有的过错,还相当之善解人意的安慰董博士,只说孔老夫子晚年研读《易经》,手不释卷,韦编三绝;现在诸儒们不辞辛苦,千里赶赴天子的策问,可见好学之心,昭然可见,正是继承了圣人的优秀品德嘛!
说实话这一句有点阴阳怪气(显然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