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8(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大三下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于梁眷而言, 异常缓慢。

草长莺飞的三月已至末尾,滨海匆匆一别后, 陆鹤南还没有从欧洲回来。隔着七八个小时的时差,两个人聊天框里的生活分享,都被迫带上一种天生的钝感力。

久而久之,好不容易得来的恋爱实感,都被这大洋两岸的狭长距离所消耗殆尽。

然而思念只占据了梁眷三月其中的一半,另一半都被突如其来的工作所填满。

那时能力不够,措辞却极严谨,说是工作。

可若要让已经二十八岁,作为正式导演,连续策划拍摄三部院线电影的梁眷回头来看,当年引以为傲的一切,不过是未出社会的小打小闹。

华清大学的艺术学院在国内算不上显山漏水,说是中庸都实在勉强。但占着华清的名头,艺术学院的一举一动在社会上的反响也极大。

说是跟风可能带着贬义,但在国内几所拔尖的电影学院,轮番举办校内微电影节、电影展之际,华清大学的艺术学院也迅速启动类似策划。

不出一周,微电影节就从策划案上空洞的几行字,变成了如火如荼的实际景象。就连北城晚报的娱乐版块,也专门给这次活动留下不小的篇幅。

这个微电影节从专业相关性上来说,本与梁眷无关。但奈何艺术学院的大艺术家们虽然演戏掌镜都很有一套,但创作出来的原创剧本却差强人意。

短时间内,再从茫茫文章中找到一份版权清楚、适合被无偿改编成微电影的短篇故事,简直比登天还难。

故而艺术学院极富创造力的导演们,一时之间都将目光投向了擅长用笔杆子吃饭的文学院众人。

而手里握着不少在刊小说的梁眷,几乎可以说是导演们争相邀请的头号对象。

梁眷从不公开卖弄自己的才华,但在如象牙塔一般的学校,好事与坏事的流传速度都不可估量。

当刚上大学还不满三个月的梁眷,收到第一本成稿小说的出版录用通知时,在向来以才学论资历的文学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久而久之,这份声名也渐渐传到了华清的其他学院,艺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梁眷最初对文学改编成影视剧这件事,并不反对,也并不热衷。

直到她第一次跟着导演系的同学们走进微电影的拍摄现场,看到同班同学落在纸面上的人物与情节,在镜头前荧幕上变得活灵活现时,她承认,她心动了。

在众多抛向她的橄榄枝里,梁眷犹犹豫豫,选择了她认为最能领悟她文章深意的导演——苏月吟。

小说被改编成剧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力求完美的门外汉梁眷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多,做惯好学生的梁眷也开始在专业课上阳奉阴违。

哪怕那是恩师徐如洁教授的课。

下课铃声响起,徐如洁极不尽兴的合上书本,透过老花镜看向座位上一个个懒懒散散的学生们,然后恨铁不成钢地挥手,示意他们下课。

关莱的书包早在二十分钟前就已经收拾好,她单肩挎着书包站在梁眷身边,还没等张口,就等来梁眷的扫视。

梁眷只瞥了关莱一眼,就重新将目光投向面前的电脑屏幕。

“你先走吧莱莱。”梁眷压低声音,生怕让讲台上还没离开的徐如洁听到风声,“我这还差一小节,想一口气改完它。”

已经一周没跟梁眷共进晚餐的关莱早已习惯这样的安排,她耸耸肩,答得远比第一次被拒绝时利落:“行,那我先走了,你别整太晚。”

关莱走后,梁眷重新理好停滞的思绪,然而指尖还没等落在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