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

监丞道:“你想得还真周全。”

“那当然。”平安很骄傲地说:“我从小就知道,吃饭是顶顶重要的事,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仅次于读书科举。”

监丞嘴角抽了抽。

两人初步达成共识,自即日起,每三日派三名囚犯进入小灶房做学徒,轮流学习掌厨的手艺。

冯监丞其实是想跟平安交好的,见聊得差不多了,便提道:“那个检举你的监生……”

“我派的。”平安很实诚地说,“就是为了把您叫过去。”

监丞张口结舌。

平安没什么要说了,行了个礼,心满意足地回到诚意堂去。

监丞满脸无奈,仿佛看到一只大尾巴狐狸一窜一窜跳出了门。

……

平安溜进小灶房看过,囚犯们多半还算认真,每日围着师傅忙前忙后,学刀功、练火候。

不出一个月功夫,馔堂的饭菜果然有了起色,即便伙食标准有限,偶尔也能见到油星发亮的时蔬,夹杂几片炒得焦香的五花肉,监生们的眼睛如同这油光,都跟着亮了起来。

后来代写书信的工作,就由平安安排诚意堂的监生轮流来做,一来他功课繁忙,要见缝插针地探究真题,休沐日要去上大师课;二来就算他“逃出国子监”计划成功,也有得人继续这一良性循环才算。

……

天气转凉,银杏叶子被浓浓秋意染黄,像一场无声的雨,带着数百年的风霜覆盖在青砖甬道上,落在孔庙的红墙根下,偶尔被风卷起,摩挲进士题名碑的凹痕,又缓缓归于尘土。

王阁老的老父亲去世了。

这是一位老翰林,当了一辈子学官,著作等身、桃李天下,皇帝追赠其礼部侍郎衔,亲自拟谥“文恭”。

此时已至九月底,平安向国子监告了假,踩着满地金黄的树叶,去王家祭拜亡灵。

王时来是博兼堂的师傅,太子亲自拟写碑文,并遣官员至祭,朝中重臣都来了,唯独与王翰林同年的胡萦胡学士,害怕触景生情,只遣了两个儿子来代为祭奠。

平安见王阁老不过短短几日,便哀销骨立,脖颈上筋骨分明,颧骨都凸了出来,心中不免唏嘘,这时代宗族乡土观念重,又受户籍和优免制度的影响,再加长途迁移、水土不服的风险,官员常常数十年不见父母,直至接到一份讣告。

他对王师傅深深一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请他务必节哀保重。

王阁老三份请求丁忧治丧的流程还未走完,陆阁老的母亲又过世了。

平安只得再次请假,跟着老爹去陆宅祭奠。

平安回家的路上还在嘀咕:“这两年参加的白事比红事多多了。”

按照《奸臣录》记载,这两位阁老确实在一个月内相继丧父丧母,使得刚入阁不久的陈琰后来居上,三十二岁登顶首辅,成了大雍文官之最。

这一世,老爹换成了二师祖,就显得没那么耸人听闻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