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闭上嘴巴,老实了。
他到底和蒙恬不一样,虽然这一次出行同在太子身边,但蒙恬其实是秦王心腹,放太子边上当副将的。那三千卫尉,本来有两千,按程序应该是蒙恬统领的,只是被太子悄无声息拿走了。
蒙恬不吱声,就这么让着,全程没提过这事。
而李信,才刚冒尖,远没有得到秦王多余的信任宽容,不被骂就不错了。但他直属太子,听太子的话本也没什么问题。
秦王不承认自己莫名其妙心软了,看着太子泪眼汪汪,背上还有鞭伤,说好的藤条就摆在边上,却连拿起藤条暴揍孩子的冲动都降下去了。
“你们都下去吧,夏无且留下。”他终究松了口。
王翦第一个行礼后退,蒙恬与蒙毅对视一眼,拉着李信退下了。
人多的时候,蒙毅向来是最后一波离开的,他是近臣,与几位武将不一样。更重要的是,那堆藤条是他拿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他现在要不要把藤条拿走呢?
伴君如伴虎的难点,往往就体现在这里。以君臣关系论,蒙毅与秦王的关系,差不多到达君臣能到达的极致了,他有分寸,知进退,一心为嬴政着想,办事能力又强,无论什么事交给他,他都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蒙家的忠诚,换来的就是十年如一日的信任。这本来是良性循环,但是……
他到底要不要把藤条拿走啊?
全拿走的话,等会儿王上和太子说话,翻旧账翻着翻着又生气,没有趁手的东西打孩子怎么办?
用巴掌打吗?那王上会手疼的。
可若是不拿走,等会儿动起手来,万一失手,藤条打重了,让太子受伤,那更麻烦。
蒙毅很为难地把鞭子也放漆盘上,端着七八根粗细不一的藤条,慢吞吞、更慢吞吞地后退。
如果王上叫住他,那就留一根比较轻的竹尺;如果王上不叫住他,他就能顺利带着凶器退出战场了。
一步、两步、三步……很好,王上没有注意。
成功撤离!
真不容易,当秦王的近臣,绝不比带兵打仗简单,殿外的诸将不约而同地想。
李信悄咪咪地问:“那我们现在咋办?”
“我还有要事。”王翦还有一堆正事要做,邯郸刚攻下来,事儿还多着呢,桓齮和杨端和在向外推战线,邯郸诸事都是王翦在处理。
“王上与太子的安危,就交给蒙恬将军了。”
蒙恬连忙应下:“王将军去忙吧,这里有我。”
“还有我。”李信也积极表示。
王翦向他们点头,放心地离开。
蒙毅把那堆凶器交给侍从带走,立在赵王宫的阶下,环顾四周,看向他哥,轻声道:“不必太担心,王上下手,知轻重的。”
李信凑过来,压低声音问:“我俩会不会被杖责?”
“这不好说。”蒙毅道,“不过我建议,回咸阳之后,你们还是自领一下杖责,比较妥当。”
蒙恬稳稳地应声:“我知道。”他也是这么打算的。
李信愁眉苦脸:“那领多少合适呢?”
“看你能挨多少下。”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